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新生“面谈”应该去神秘化

(2015-04-17 10:53:56)
标签:

小学招生

神秘面谈

幼小衔接

家庭教育

教育

分类: 闲言碎语

    《南京晨报》载:南京市小学新生报名日期临近。按照既往的做法,无论公办或民办学校都会在新生报名时,除了“验明正身”外,都会安排一对一的师生面谈。又因其屏蔽家长而显得神秘,故被称为“神秘面谈”。报道说,有家长为应对神秘面谈,不惜花大钱将孩子送进幼小衔接班。为的就是培训孩子们如何通过这场神秘面谈。

 

    这条新闻其实挺好笑的,但我笑不出来。

    按理说,新生报名了,老师了解孩子及家庭的一般情况,和孩子做一些简短的交流,即使不让家长在场,也太正常不过了。有何神秘可言呢?这样一个正常的程序或者说做法,有什么理由被口口相传为“神秘面谈”、还要通过专门的社会培训机构来教会孩子去衔接和应对呢?这种将正常工作神秘化的公众心理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一些什么东西?

    谓其“神秘”,首先是“不知情”。即家长不知道老师问了些什么、不知道孩子是怎样回答的、不知道面谈的结果是怎样的,更不知道这个结果对孩子的入学和分班会产生什么影响。一句话,在孩子入学这件事上,家长要知道一切,最好能掌控一切。非此,便心里没底:我越没底,你就越神秘。

    真的要这样吗?孩子的状态,包括语言表达、行为方式、日常习惯等等,家长不是早就应该而且必须早就知道了吗?而对老师的问话,你又有什么必要知道呢?至于学校日后的分班、教学,更是学校自己的教学安排和管理形式,我们说,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儿,校长和老师都是专业的,家长着什么急呢?

    话虽这么说,但我还是了解也理解家长们的心情的。有多少父母眼巴巴地瞅着孩子公派的学校,急吼吼地寻找孩子择校的学校;选定了大门之后,他们又心急火燎地看分班、看班主任、看老师,在并不了解实际情况的状态下妄自评价或以讹传讹。不少家长长时间黏在网上相关的家长群里,整天价交流彼此获得的所谓情报,询问的都是你们在哪里补课,他们在哪里参赛;动辄就是这所学校好、那所学校不好……说得难听点,有些群和有些群里的有些人,自以为是且理直气壮地传递着错误的信息和非理性的判断,无休止地释放者满满的负能量还振振有词。以至于有些家长进群后感叹:这里的气氛令人恐怖!忙不迭地“果取关”。

    我要说这些家长:你们活得太“紧”了。你们那么焦急、那么用力、那么肆意的投入在孩子的入学渠道上,恨不得自己化身为一把通天的梯子、让孩子踩着你们的脊梁骨步步登天。在这种心态驱使下,孩子们会生活得快乐吗?这样做,真的是为孩子好吗?能不能让自己和孩子都松弛些呢?与其花大价钱把孩子送进什么衔接班,何如以阳光的心态,多和孩子做亲子互动,多注意观察和培养他们的兴趣习惯,多多地将孩子们引向户外、引向大自然,而不是端坐在培训班上做什么思维逻辑语言活动训练。要知道,成长是自然的、更是自由的,还是终身的。

    最后的话说给学校听。面对家长们传说的“神秘面谈”,你们似乎也不能简单地回应“这有什么神秘的”就算了。还是要跟家长们沟通,让政策、信息都公开透明,使包括“神秘面谈”在内的学校概况、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措施、分班原则、教师安排等等,都公开在家长们面前,我想,这本没什么可保密的。即便是民办学校,那些有一定难度的面谈话题,我也希望你们别将它当作面试,不要助推已经十分深重的应试教育,哪怕你们面对的是择校的孩子。

    毕竟,有义务教育法的法理和主旨在。
    毕竟,教育是柔软的,人性的,也是应该去神秘化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