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体爆红说明了什么?(零距离读报)
(2012-06-30 10:56:47)
标签:
招生体高考抢生源大学精神根叔 |
分类: 零距离读报 |
其实,在高考录取率已经高达80% 以上的今天,不管你考得如何,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1000多所招生院校中,总有一款适合你—如果你还想读大学的话。当然,不管你能不能进入南大、东大,都不妨碍我们现在来欣赏欣赏这些所谓的招生体网络短文。
从“南大不断电、不断网、不查房、有空调”的吆喝,到东大“谁说我在福建?我已在南京矗立百年”呐喊,再到“思来想去,只有钟山脚下皇家孝陵卫的南理工”那甄嬛式的百转愁肠,都让人们看到了借助网络传播的招生宣传,而这种宣传与高校长期以来以校史、校训、名师为核心的展示完全不同,也与学校为招生季精心炮制的那些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就业前景等等关键词完全不同,它是个性的、柔软的、戏谑的、甚至是有些些玩世不恭的。那么,它的爆红说明了什么呢?
在我看来,这种现象亦喜亦忧。所谓喜,是说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以后,大学实际上已经降低了门槛,放下了身段,这使得更多的年轻人可以进入大学深造,从而度过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而所谓忧,是说我们的大学在放下身段以后,竟然在很大程度上也迷失了精神,在降低门槛之后也每每被批评降低了质量。我们很难说,以这些出自在校生、毕业生之手的招生体来吸引学生报考是一种荒诞不经,但是它们在网络上受到追捧的现实,恰恰说明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民对大学宣传的价值取向。这不是孩子们的错,而是大学应该反思:在今天,你所标榜的那些校训还那么真实么?你校史上曾经有过的那些大师、名师、优师现在还有么?你的校园变得那么阔大、而你的大学精神还一如既往地昂然站立着么?在这些节点上,所有的大学都应该反思—不管贵校有没有创作出招生体。
这两年,宿管阿姨、馒头大哥接连走上庄严隆重的大学生的毕业典礼的讲台,这并非高校的世俗化,而是大学人文精神的回归;早几年以“根叔”为代表的大学校长就已经抛弃了在毕业典礼上的官腔和说教,不是以官的形象而是以长者或父亲的形象与忐忑迷茫的毕业生们“说人话”,也发散着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理念。但仅仅有这些显然还不够,仅仅是校长走近学生和比拼毕业典礼的创意也远远不够,大学理所当然地应该一以贯之地传承精神和文化,理所当然地应该秉持和弘扬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宗旨和办学理念,理所当然地应该为学生们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才是大学应有的主旋律。说它是宗旨也好、定位也好、目标也好,理所当然地不因受到大学有没有钱、扩招不扩招的影响。换言之,大学没有权利说有钱我才能培养人才、没钱我干不了,也没有权利说现在那么多学生,我不能保证教学和培养质量。
回到招生体上来,我觉得它充其量是一首主题歌的“副歌”。过几天就要开始填报志愿了,考生若真的因为它们而影响到你的志愿选择,那你肯定会搞错了。
(江苏城市频道
201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