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节,过得是亲情和心情  (零距离读报)

(2012-06-24 01:20:42)
标签:

端午

粽子

假日经济

亲情

天价礼品

分类: 零距离读报

 

端午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习俗里是个大日子,已经传承了2000多年。2008年,它和清明节、中秋节一起,被定为国家法定节日。所以,全国民众得以在农历五月初五享受一天的公休假。把它和双休日串在一起,就是一个三天小长假。媒体说这个端午节很热闹。怎么热闹呢?我看就是借着假期,在端午的主题下,该花钱的花钱,该挣钱的挣钱;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你硬要说弘扬传统文化也未尝不可,不过,对多数人来说,最实惠的就是多了一天假期而已。

难道不是么?这一天,除了吃在嘴里的粽子、咸蛋,插在门口的艾叶、菖蒲,再就是河里的龙舟、公园的演出这些个节日标签之外,又有多少能和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呢?我们看到有商家用海报恶搞屈原,也看到有所谓的“故宫监制”的御膳坊粽子大礼盒。当然,是老百姓称之为“天价”的东西。这让人不由得想起中秋和月饼:原本也是好端端的时节和食品,偏偏被弄得乌七八糟,什么鱼翅、海参、鲍鱼、野味都包进了月饼;什么人头马、高档烟、金首饰、中草药都装进了月饼盒。于是,最具节日象征意义的食品变了味道,节日本身便也或多或少的变了味道。

毫无疑问,在当下的社会里,几乎所有的节日、包括洋节在内,都被商业化了。说白了,都被钱绑架了。谁最热衷于过节?谁能从假日经济中获得最大利益,谁就最热衷过节。商家固然是节日消费的推手和造势者,但各地政府同样看好节假日带来的GDP。于是节日不可避免地向钱看齐,而一味向钱看齐的节日、尤其是传统文化节日,也就不可避免地背离其文化的核心意义。因为在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里面,“义”和“利”是分得清清楚楚的。比如媒体报道的售卖带毒的硼砂粽子、还有用硫酸铜浸泡而显得青翠的粽叶,不都是利欲熏心、趋利忘义的手段么?

至于那些个天价的礼品,谁都知道买的不吃、吃的不买;追求暴利带来的高价,恰恰满足了一些人对所谓“高档”的特殊需求。于是东西越卖越贵、送礼也是越送越贵。所谓节日,不过是送礼的一个由头而已。在这方面,从来都是有攀比有追求,攀的是权贵,比的是名贵,追的是价贵,求的是富贵。这样的月饼和粽子,和普通老百姓还有一毛钱的关系么?再说深一层,如果没有巨大的公款消费,没有那些被称为“润滑剂”的潜规则,没有久治不愈的官场腐败,哪里会有什么天价礼品呢?又怎么会有那些荒唐可笑的“故宫监制”呢?

当然,老百姓也喜欢过节,过那种轻松的、平实的、其乐融融的节。玩要玩得省钱,吃要吃的安全,聚要聚得开心。过节嘛,过的是一种心情。趁着传统节日,不妨想一想古人,学一学传统;给孩子说一点故事,让自己长几分智慧。就我个人而言,包括端午在内的传统节日,留给我最深印象的还是“家”和“家人”的感觉。即便是“吃”,那每一样食品、菜肴都是母亲亲手做出来的。直到今天,我们还吃着老母亲亲手包的粽子。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里,都有一种积淀得特别深厚的东西,叫做亲情。

把钱财看得淡一些,把心情看得重一些,把眼光放得远一些。我想,无论是过节还是过日子,这样可能更靠谱一些。

(江苏城市频道 2012.6.23 http://www.jstv.com/c/cs/ljl/201206/t20120623_961310.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