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砍树派”既不可恨也不可怕  (零距离读报)

(2012-06-06 08:30:18)
标签:

绿评员

南京地铁

砍树

四号线

杂谈

分类: 零距离读报

 

6月2日,南京绿评员又开会了,这次是关于地铁4号线中保站现有树木迁移的事情。据媒体报道,在这次绿评会上,第一次出现了市民绿评员提出移树不如砍树的观点,并且在会上引起了激烈争辩。持砍树观点的绿评员认为:移种一棵树就要耗资5000元,还不能保证存活;而栽一棵树苗才几百元,何必要浪费纳税人的钱呢?因此当工程涉及到树木时,应该以砍树和补种为主。持此观点的绿评员被称为“砍树派”。

关于南京的行道树和全国首创的绿评制度,我说得多了、甚至有时候都到了“欲说还休”的地步,但每次都是欲说还休却休不得也,因为树对于我们--无论是这座城市还是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黎民百姓--都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而这几十年来,伴随着城市建设和民生幸福,砍树还是保树,也一直是城市管理者、建设者和老百姓心头的一个沉重的结。如果你一定要以“砍树”和“保树”来分派别的话,我定然毫不犹疑地、坚定地站在保树派一边。然而,事情远远不是这种非此即彼的简单。

所以我以为发生在绿评员中的这场争论是件好事,而且媒体也不要着急上火地给绿评员们分“派”,有不同观点很正常,一边倒的意见也未必是正确的。绿评制度建立之前,动树、移树、砍树几乎就是一边倒的观点,因为有决定权的基本上是工程建设有关方面,要么是决策者、要么是规划设计者、要么是施工建设者、要么是工程建成后的运营管理者,普通老百姓只能在这个圈子之外发发牢骚、大不了吼几嗓子,树还是被砍掉了、搬走了。而绿评员制度建立起来后,至少在程序上有了普通百姓对移树砍树的听证环节,尽管绿评相对于规划设计还严重滞后、还远远不如人意,但毕竟,老百姓有了一个表达意见、乃至于参与决策的平台。而在这个平台上,多种声音比一种声音好。因为只有不同声音的碰撞,才能全面表达不同观点,也才能在碰撞中表达不同的价值观。

砍树还是保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价值观的碰撞。持砍树观点的绿评员算过账,移走一棵树至少花5000元、还不一定存活,而栽种一棵树苗只要几百元。两相比较,当然是砍树省钱。而反对砍树的绿评员则认为:行道树是绿色的生命,砍树还是保树,体现了对生命的态度。表面上看,他们一个说的是金钱,一个说的是生命,似乎不是一回事;其实,两种观点的背后就是对待砍树这件事的视角,也就是价值观。是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了视点和结论的完全不同。

因此,争论产生后,双方必然都预期以各自的论点和论据来说服对方,如果达成了一致,就是价值观趋同,而争论的唯一前提是理性。比如就这次绿评员之间的争论而言,通过媒体的传播,绿评员之间争论的话题完全可以在民众中引发不同观点的碰撞,进而形成代表普遍民意的观点,而这种代表普遍民意观点就会在一系列的表达、争论、说理、反思的过程中得到扬弃,逐渐实现价值观趋同、也就是全民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就远远超出了绿评员之间关于一件事情的争论,而完全有可能在其他的社会和经济层面效法、放大,并形成良性的社会表达机制。

所以,尽管“砍树派”与我的价值观完全相悖,但在我看来,“砍树派”既不可恨也不可怕。可恨的是不允许不同观点的表达,可怕的是社会沉默。

 

(江苏城市频道 2012.6.3 http://www.jstv.com/c/cs/ljl/201206/t20120603_931611.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