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零距离读报)
(2012-06-16 14:17:27)
标签:
中考高考路径依赖志愿选择普高 |
分类: 零距离读报 |
和刚刚过去的高考比起来,今天开始的中考似乎没那么“扎眼”。但搁在中考考生和他们的家长身上,其实是一样的沉重。为什么?因为中考的选择及其结果,与3年后的高考密切相关。
这么多年了,因为一直在从事教育记者工作,年年看考试、岁岁看考生,就像看一部名叫《升学考试》的电影大片似的,从每一年的一个个单镜头连成了一个个片段、一个个具体的结局。而从结局—无论好坏的结局—回溯过去,就会找到一个个关节点。然后你会发现,原来是这些个关节点注定了这个结局。
在求学和升学路上,中考算是一个关节点。
从大的框架讲,高中有普高和职高两大类型。简单说,普高是冲着考大学、尤其是考“好大学”去的,而职业高中基本是冲着就业去的、当然现在也包括高职类大学。在1996年大学扩招之前,普高和职高的分际非常清楚,好的职高、中专校的录取分数线和最好的普通高中是不相上下,两边都能吸引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初中后的普职分流基本上是均衡的、也是现实的。而随着高校扩招,这种均衡被打破,上大学的强烈愿望和现实可能使得绝大多数家长更想把孩子送进普通高中、进而进入大学,职高招生迅速下降乃至跌到谷底;而在高等教育完成大众化进程的过程中,职高也在爬坡、上升,并逐渐形成了初中分流接近半数的生源比例。这个比例,这些年没有太大的变化。
为什么要回顾这么一段过程,我是想说明:初中毕业生其实面临着两种教育类型的选择,而如何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你下一个升学方向。就分流后进入不同类型高中的学生而言,身心压力更大的、家长更纠结的、媒体更关注的、更容易被一点点事情就推上风口浪尖的,往往是那个挤进普通高中并且以“理想大学”为奋斗目标的学生群。再往前推,他们之所以要挤这条道,又是被他们的小升初决定的、甚至是被入什么样的小学、进什么样的幼儿园决定的。这就是很多家长信奉的“真理”,也是他们眼中一次也输不起、永远也输不得的“起跑线”。
科学上有一种理论叫“路径依赖”。它是说人们一旦做出了某种选择,就必定会因为种种因素不断强化、习惯性地走下去。说白了,就是你的第一步决定了你的第二步、第三步;反过来说,你今天的这一步,也是昨天、甚至前天的那一步所决定的。在高考结束、面临志愿选择的时候,我听到了太多的家长、包括考生无奈地说:真的不知道选什么学校什么专业。你跟他说地区、他跟你说城市;你跟他说院校、他跟你说专业;你跟他说学科兴趣、他跟你说职业薪水。这总让我去思考:从今天看,是不是很多人他们一开始的选择就错了,他们之所以读了这所中学、之所以成为高考考生、之所以面临选大学选专业,不过是“路径依赖”的结果。就像有家长非常看重学校的就业率,可你告诉他乙校比甲校的就业状况要好时,他又会说艺校没有甲校有名气而不屑一顾。
站在今天中考的节点上往前看,是高中、是大学、是职场,人都是这么顺时针向前走的,所以老话说“没有回头路走”。但是如果我们倒过来看、就像我前面说的把一部叫做《升学考试》的影片回放过去,也许就会发现:职场的不如意或者失败,其实是大学选择的错误;大学选择的错误,其实是专业没有兴趣;专业没有兴趣,其实是父母做主选的。这样看过去,有人就会发现:原来我自己的内心不是我现在的这个样子,原来我要的只是简单的快乐和伸手可及的幸福,但却在一个又一个的节点上,由于受制于种种原因而选择了反面。于是,也就会有人反思:我当了父母以后,一定不会让孩子重复我的老路。
当然,路径依赖并不意味着坏结果。对升学考试而言,家长和考生们要做的,我也可以套用一句电影台词来表达: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江苏城市频道 2012.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