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评滞后是制度设计的明显缺陷 (零距离读报)
(2012-05-25 17:39:46)
标签:
绿评员梧桐树护绿市政工程地铁三号线杂谈 |
分类: 零距离读报 |
南京的绿全国闻名,南京的绿评员制度也是全国首创。当下的这种绿评员扩容遇冷的现状,我以为不能简单归结于民众对绿评制度失去热情,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与第一次几百人报名相比,今年确实冷清了许多;但在我看来,建立绿评员制度的第一次报名,也没多么“火”,从几百个报名者中确定111人,与当时网络上大量的关注南京护绿的舆论相比、与老百姓街谈巷议和茶余饭后的话题相比、与南京部分干道梧桐树躯干上结着的绿丝带相比,也只能算是冷清。
绿评员制度建立一年多,在南京地铁、城市道路、过江通道等重大工程的绿评环节中,绿评员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这些个意见和建议在工程建设中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正面回应和汲取采纳,客观地说,绿评员制度的建立,对南京工程建设中的环境绿化保护,是起到一定作用的。然而有一个问题从开始到现在、甚至在每一次的绿评听证以及后续反馈中都存在,那就是:绿评员究竟能起多大作用?他们说话在多大程度上算数?对此,很多人存疑。
我以为民众有怀疑的理由,因为在祖国各地、在各种各样的听证会上,都出现过装模作样的听证代表、甚至是拿着补贴为主办方说话的托儿,把听证会搞成了“真会听”、做个样子走过场,然后支持意见占多数,质疑反对者声音微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主办方顶多也就表个态说,我们会认真考虑不同意见,尽量做到让大家都满意,等等。老百姓什么感觉呢?听油油涨、听水水涨、听电电涨、听的士车价涨、听公园门票涨,既然回回如此,那还听个什么证呢!所谓爱屋及乌,恨屋也及乌,这样不诚信的听证会见多了,老百姓对类似听证失去热情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我倒要说一句:绿评和那些水电气听证会还是有些不同的,至少有些案例可以证明:绿评之后移树减少了、占用绿地面积缩小了,这就是作用。但是,这个制度设计也还存在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绿评滞后,绿评在整个工程建设中的节点设计被放在开工前,而在其规划设计阶段未能介入,这往往导致绿评与已经成型的规划设计和工程进度的矛盾冲突。以移树举例,规划设计已经决定了“移不移”,绿评顶多就是“移多少”。而这,显然是不够的。
就绿评员而言,它不仅仅是热情、更是责任。作为生活工作在南京的人,对大树有爱、对绿化有心、对市政工程有话要说,这都很好;但是一旦参加到这项工作中,你就承担上了社会责任。它是公益的、需要爱心和热情;它也是科学的、需要调查和论证。我以为年龄和学历对绿评员来说都不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作为南京市民的责任心。
说到绿评员的构成我也有话要说。如果绿评员中有占多数的工程建设利益相关方代表,那么质疑和反对是不会有多大作用的。所以我以为,绿评更应该体现的是民意,绿评员更应该由与工程项目无利益关联的各方代表构成。他们在绿评这个节点上对工程投资者、主管者、建设者、供应商等等形成制度制约,以便让事关民众百姓的市政工程建设更多地体现民意而不仅仅是“长官意志”和“规划意志”,我以为,这就是所谓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系于民执政为民的核心价值所在。
所以主管方在遴选绿评员时,就应该更多地关注到普通的市民代表,更多地选出工程建设非利益相关方的代表,并且让绿评进入规划设计阶段,真正成为一种代表民意的监督和制约,而不是在弄掉几棵树的具体数字和具体地点上讨价还价。
(江苏城市频道 2012.5.26 http://www.jstv.com/c/cs/ljl/201205/t20120525_918673.s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