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拿成人的幸福毁了孩子的幸福 (零距离读报)

(2011-09-05 14:27:44)
标签:

学生调查

幸福

快乐

杂谈

分类: 零距离读报

 

《新闻晨报》日前在上海的多所中小学做了一个调查,让学生们针对什么是幸福和最不幸福的答案。结果如下:

学生们觉得“幸福”的十件事是:1、过年。2、过生日。3、和爸爸妈妈旅行。4、和老爸一起钓鱼。5、睡觉。6、打游戏。7、在空气新鲜的森林里。8、刚和父母吵了一架,接着他们就来安慰。9、我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等我和朋友去吃饭。10、只要是玩就最幸福。
   
被认为是“最不幸福”的十件事是:1、被爸爸妈妈骂。2、被老师批评。3、做作业。4、考试考得不好。5、爸爸妈妈合伙打我。6、爸爸出差。7、在地球哭泣时。8、爸爸妈妈都不在。9、受冤枉。10、不能玩游戏。

是不是觉得答案很有趣?在孩子们觉得幸福的十件事里面,竟然没有一件和学校、上课、考试相关,哪怕连“考试成绩好”、“老师表扬”之类的都没有,他们感受到的幸福是过年、过生日和玩;而在孩子们觉得“最不幸福”的十件事中,做作业、考试不好、不能玩游戏却赫然在列。

不能说这样的调查数据有多么权威,它只是学校或媒体在新学期开学之际的随访,且调查范围也只是一城、一地或一校;但是,调查给人的“感觉”很重要,因为它真实,因为孩子们的回答与当下我们的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面临的问题非常吻合。

当我们的社会追求和谐、幸福的时候,当我们拿着非常成人化的“幸福观”去询问孩子们的时候,他们的答案是我们预期的吗?或者说:我们—成人社会(家长、老师、社会、国家)想把我们理解的“幸福”传递给孩子们的时候,彼此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是一样的吗?他们之间会不会有落差、甚至是巨大的落差?如果存在这种幸福落差的话,我们要给孩子们的幸福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幸福吗?

为此,我也在周围的同事和朋友中做了一个微调查,以幸福所聚焦的民生三大问题(教育、住房、医疗)设问,结果有多位家长以孩子们“学习成绩好”、“选择到满意的学校”、“考试得高分”等为最大的幸福。看到“落差”了吗?成年人对幸福的认知和认同和孩子们是不一样的。会有几个妈妈看到儿子认认真真地堆起沙丘、然后把它一脚踢飞的场面觉得洋溢着做母亲的幸福?而恰恰在那个过程中,儿子很快乐或者说很幸福。

其实,对中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谈幸福还早了些,成年人和孩子们对“幸福”的认同远远不如二者对“快乐”的认同,即幸福认知趋异、快乐认知趋同,给孩子们幸福远不如让孩子们快乐。哈佛大学有一门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就叫做幸福课,讲授该课的年轻讲师泰勒对幸福的解读是:幸福应该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他说:学校是一个可以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觉得开心而有意义的事情。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让孩子们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并且过得有意义呢?我觉得这不是教育部定个主题词、通过央视这样的国家级媒体、请来英模和明星大腕儿、让全国2亿多孩子同上一堂课那种大呼隆的形式,而是要从体制源头上革除导致学生们不快乐不幸福的弊端,用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行为覆盖、惠及所有的孩子。

如果说体制的话题有点大,那我们就从身边做起,以孩子为核心,构建三个圈:与孩子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爱)、和谐的学校关系(学习过程快乐、人文评价代替考试评价)、和谐的自然关系(享受自然、感受成长、玩、旅游)。

这三个关系圈的和谐比起上一堂全国性大课来,重要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