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之患,病在品种单一 (零距离读报)
(2011-09-05 14:24:23)
标签:
新学期择校小升初杂谈 |
分类: 零距离读报 |
新学期开学了,说点儿学校的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日前发布了一份报告,披露了北京市小升初的现状和大量调查所得的数据,《新京报》等众多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指北京市小升初一团乱象、陷入了怪圈。据报道,在北京市小升初学生里,体现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电脑派位不足半数、甚至有的区只有三成,有半数或超过半数的学生自行择校,而择校的方式(推优、共建、点招、占坑等等)竟然多达十余种,生均择校花费高达8.7万元。
《报告》说的是北京的事儿,相信包括江苏、南京在内的全国众多大中城市都不会觉得陌生,因为报告显示的事实同样也发生在我们身边。我就接触过数不清的为孩子择校绞尽脑汁耗尽气力的家长,不夸张的说,只要是家有学童,便必然在入学或升学上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新京报》的报道在揭示小升初乱象的同时、也指出造成乱象的主要责任在地方政府,指出以权择校伤害教育公平、以钱择校滋生教育腐败、以优择校有违教育规律。包括如何治理,说得很到位,我都赞成。而面对长期以来屡治不愈且病入膏肓的择校顽疾,我想特别说一说教育品种的问题,即如何以丰富、多样、独特的教育品种来化解择校矛盾,进而推进因材施教的教育公平。
我们都知道,择校是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极大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且分布不均衡造成的,所以通常都以“办好、办优每一所学校”、“通过校长和教师的流动来均衡优质资源”等措施来应对,这虽然很难做、可理念上没错。然而,我们忽视了一个更为重要的评价标准问题,即“什么是优质教育资源”,说白了就是:什么样的学校引发民众蜂拥而至、打破头也要挤进去的好学校?
很显然,在长期笼罩中国教育的应试模式框架里,评价体系是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目标为导向的一元标准,这个单一标准引领学校的招生、培养、毕业升学和社会评价,加之政府的政策倾斜和利益相关体的扶持,导致一部分学校在终端评价上坐享马太效应。而作为一枚硬币的两面,择校的反面是学校择生,同样凸显评价标准问题,即“什么样的学生是优生”?而在现行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里,必然倾向于那些奥数、参赛、获奖、高分的考生。
这样一来,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就被单一评价标准绑架了:学校像学生一样都排成一路纵队,学校比排名、比升入名校的人数;学生比考分、比奖项;教师则比教学结果、比所谓的优秀率、推进率,“优质”变成了“狭隘”、变成了“非优即劣”。
如果换一种思路呢?把办好办优每一所学校变成把学校办出各自鲜明的特色,不同的特色体现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评价标准构成多元化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体系,而多元评价既促进教师因材施教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把单一的教育品种改造成琳琅满目的教育超市,让民众的择校也从单一变成多元。
这,是我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