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公平必须有所作为
(2011-09-01 11:10:57)
标签:
开学择校南京一中中华中学瑞金路中学教育公平教育 |
分类: 评事街 |
昨天,南京一中初中部和中华中学高中部都在在新校址举办了开学典礼。此举显示,通过对原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布局和布点调整,南京在均衡初高中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又做出了新的尝试。
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两所名校换址办学,但其背后却涉及包括办学管理模式、招生区划界定、小学初中高中链状布局调整等一系列根深蒂固且极其敏感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事关教育公平理念的践行。所以又不仅仅是换个地址办学那么简单,而有着相当的导向性和示范性。
从当前教育面临的社会问题看,主要还是民众对优质教育的极大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相对欠缺的供求矛盾。这对矛盾的焦点集聚在择校,而择校的结果又使得作为教育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源结构产生倾斜,导致在相对单一的评价系统里,大量优质生源集中在优质学校、并且在终端评价上形成所谓的马太效应,最终与“均衡”和“公平”的理念背道而驰。
因此,站在教育受众的立场,选择优质学校无可厚非。尽管有不少人存在盲目、跟风的择校行为,但教育评价和社会评价还是会将学生及其家长导向选择“优质学校”;而从负责主导教育和办学的政府方面看,要解决十分突出的供求矛盾无非两手:一手是做优教育资源,一手是对既有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以公平为理念的均衡。这种均衡从学校方面来说首推校长和教师的有效交流和提升,从而在教育硬件已经大体相当的状态下实现教育软件(文化、理念、管理、人员等)的均衡,并以此有效改善或遏制择校,推进教育公平。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择校已经成为屡治无效的“教育顽疾”。日前来自民间教育研究机构的一份报告显示:北京市的小升初有多达十多种的择校方式,人均择校经费高达8.5万元。首都尚且如此,其他大中型城市莫不受其困扰。而择校盛行,不仅暗藏巨大的权力寻租和腐败空间、更使教育公平变成了一句空话。
其实对择校,既是“如何治”的问题、更是“想不想治”的问题。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治择校、推公平也是如此。以南京一中换址原瑞金路中学办学为例:原瑞中地处全区核心地段,周遭单位、机构众多,居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强烈;表现在择校上,每年约有近半数学区内学生“跳槽”到了别处,这种状况让政府和民众都很头疼。而一中初中将来落户的决定下了以后,情况立刻改变,连原来已经联系好择校的家庭也放弃了择校而选择“就近入学”—因为,“名校来了”。
名校来了、而不是校名来了,这一点非常重要。一中派出了包括校领导在内的管理团队、优秀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制定了体现该校百年人文传统和校本特点的教育教学计划和评价体系,包括对原校教师队伍的培训和提升,这样的优质资源就能够使民众看到实质性的均衡,能够使他们形成与学校互动的教育目标预期。
所以我说,推进并实现教育公平,政府和民众都要有所作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