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何以引爆“全民围观”?
(2011-06-09 09:30:31)
标签:
高考作文考生评价标准应试教育教育 |
分类: 评事街 |
2011年的高考作文甫一亮相,便立即被万众围观议论,并借助微博这个几乎无所不在的网络平台,将其演绎成了一场盛大的全媒体图文狂欢。这原本没什么大不了,顶多也就是娱乐至死的游戏心态,也是让人们为高考这口社会压力锅打开了一个减压阀门,释放出了一把紧张的空气。
然而与高考作文命题“顶真”的也大有人在。媒体、尤其是网络私媒体对各地高考作文不仅仅是“恶搞”和“试水”,也出现大量的质疑和批评。对高考作文的命题水准、价值导向以及对语文教学、考生诚信甚至对社会风气可能产生的危害等等,表现出极大的担忧。这些批评不能说没有价值,相反,有很多批评既是尖锐的、也是中肯的。
问题在于社会应该如何解读、评价高考作文。换言之,评价高考作文优劣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我以为,对高考作文的“举国关注”和“全民围观”,无论恶搞还是正评,其实都源自高考作文自身隐含的双重评价标准。正是因为这两个评价标准相互独立甚至对立而又集于一身,才导致了高考作文不得不面对越来越盛的全民评议而显得尴尬无比。
从语文教学和写作角度看,高考作文应该凸显其“作文”和“文学”的特性,因此它是一次写作或创作,应以作文或文学的通行标准进行命题评价和文字判分。在这个评价系统里,作文应该有真实的情感和文字表达,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若指点江山必激扬文字,若针砭时政必言辞犀利,强调的是“我手写我心”。反过来看,高考作文从来、甚至永远也不可能跳出高考的窠臼,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尽管叫“作文”,但实际上就是考卷上的一道题,而且是5门考试科目中分值最高、答题时间设置最长、对考试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道大题。这就带来它无法回避的考试评价标准:无论字数和体裁,它要有限定;命题要有提示,以免考生不着边际地纵横驰骋;评分标准要有等级,以保证在50万考生中区分出上、中、下;它还必须体现中学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甚至成为语文教学和写作训练的导向。在这个评价体系里,“高考作文”又完全不同于“作文写作和创作”,它其实相当于一道主观问答题。
用两把标尺衡量高考作文,必然带来完全不同的评价。文学和写作要求它拒绝平庸,可试题的刚性却将它牢牢地束缚在平庸的框架之内。用文学的标准,作者根本不应该受到政治观点、主流意识、网络语言、隐秘情感、体裁字数等等限制;而按应试评分的要求,考生则必须“思想观点正确”、“心态积极向上”,说假话就经常比真话给力。批评高考作文误人子弟的人,亦多是用语文、作文、文学的标准来引领自己的观点,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站在“一场考试”的原点上去考虑成绩区分度、答题时间和几十万份试卷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评阅、打分。
而对于考生来说,他们长期在应试的轨道上运行,又有几个人敢脱离日常应试作文训练的轨道,去放肆地展现自己语言文字的才华呢?校内外老师对高考作文说得最多的,是审题、规范、避免错别字、正确的价值观等等,要求是至少拿到平均分;考生们做得更多的是:学习往年高分作文、模拟训练、熟读或背诵几十篇锦绣文章。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应试的导向和价值观,又有多少另一种标准的存在呢?
在应试教育沉重的框架内,要想借助高考作文的命题来引导、解决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无异于痴人说梦。甭说高考作文、即便是高考本身,它也担负不起单兵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任。说白了,高考仅仅是一场全国性的新生选拔考试而已。社会及公众给高考加载的东西太多,长期以来把它弄得过于沉重,以至于动也不行、不动更不行,对高考作文的全民围观也是如此。
因此,要从教育的根本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机制等多个层面进行有效的改革,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评价系统,让高考作文回归到语文写作和文学创作的本源,才能真正把高考作文从应试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我们也才能看到更多的优秀作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