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南京的《周末》报推出了一组“冲刺上小学”的特别报道,聚焦眼下火得不行的“幼小衔接班”。据该报报道:在一些培训机构,不少还在上幼儿园大班、甚至是中班的孩子,已经在各种各样的名目下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他们从上午9点钟就开始一堂课接一堂课地学习拼音、汉字、算数等等,有的培训班还号称专门针对某个名牌小学开办,专门传授如何赢得某校的入学面试,并进行针对性训练。
报道说,幼小衔接班是眼下除了择校以外、在家长中最热的话题。很多家长是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愿望把孩子送进来;而培训机构负责人则一再对前来咨询的家长强调:小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人生的重大转折”,这“第一步的成败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
这让我想起本山小品,它有一句经常说的话,叫:“忽悠,继续忽悠……”我看用在这些个培训机构非常恰当。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可能都会遇到对自己来说称得上是重大的选择,比如选择升学、选择职业、选择伴侣等等,之所以说它重大,是因为不同的选择可能改变人生的走向、改变生活的内容甚至是生命的结局;但如果要将这种“重大”前移到从幼儿园跨入小学,则未免荒唐,因为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种自然的过渡而不是重大转折,是一个人启蒙教育的延续而无关人生成败。拍遍栏杆,看遍古今中外,谁能从中找到因这种“重大转折”而成功或失败的案例?
其实包括送孩子去培训班的家长在内,肯定也有人看得出培训机构在忽悠,也都知道它们忽悠的目的在于谋财。《周末》报的报道说,有的培训班10次课的收费高达5000元,便宜的也要2000元。我们无需为这些培训机构算细账也可以看出其中的暴利,在这样的暴利驱使下,忽悠起来必然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了。然而这些披着教育外衣的商人他们的精明之处在于:掐准了你的软肋,知道你担心什么害怕什么,让你在他们营造的紧张气氛中因惶恐而感到无力、无助,进而乖乖地掏出钱来,站到他们为你划定的“起跑线”上。
我们很难要求这些个商人周身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尤其是当他们以“教育”的名义出现的时候,并不是面目狰狞,而是和蔼可亲的;我们也很难苛责家长们盲目接受那些似是而非的忽悠,因为我们目前的教育环境和氛围还不是那么理想。这个不那么理想的环境和氛围使得人们即便看出商人们在谋财、但也少有人意识到不正确的教育实际上是在“害命”。那些胡乱划出“起跑线”、那些把幼儿园的孩子诱导到非理性、非人道、超负荷学习状态的乌七八糟的培训班,和那些只求功利不讲教育的奥数班、竞赛班一样可恶,和那些把三四岁的儿童整天吊在单杠上拉肌肉练腹肌以求赢取“未来奥运金牌”的体操训练班一样可恶,都是既要钱,还要命!这也难怪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杨东平教授愤怒的喊出:奥数之害,甚于黄赌毒。其实所有亵渎教育本质的伪教育方式,都是对孩子身心的戕害。
不过话又说回来,逐利是商人的本性、哪怕是被叫做“老师”的商人,只要他不违法,就是靠大忽悠赚了你的钱,你又拿他奈何?毕竟道德是更高尚的东西,而我们也无需以“师德”来要求举办各类教育培训班的商人。因此,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教育的大环境、大气候的干净和纯洁;只能寄希望与对国民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政府,寄希望于政府来整肃当下很不纯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当教育真正的春天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家长--包括那些被误导的、被愚弄的、甚至是被伤害的—都能浸润到教育应有的仁爱、平和、诚信、人本和友善,从而自觉地屏蔽掉那些浮躁和功利,在各有特色的多样化的教育品种中选择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模式,享受因材施教的快乐。
这样的“春天”还有多远,我不知道,但我坚信它一定会来。前提是:从现在做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