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自主招生联考北大、清华高考掐尖教育 |
分类: 评事街 |
2011年高校自主招生的一大亮点已经点燃。以北大、清华为龙头,分别联合其他院校,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两大联考集团,网民戏称为“北约”和“华约”。包括港校在内,国内十余所一流名校入围,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学科专业,还有其他高校正在调研准备加盟。这一态势显示:高校自主招生联考已是大势所趋。
联考这种史上并不新鲜的选拔方式被引入现行自主招生政策,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它对自主招生的未来意味着什么、能够给考生带来什么,值得继续关注。但是有一点应该十分清楚:自主招生走到今天,无论推出什么形式的选拔考试,高校都应该而且必须跳出多年来拼抢生源、既掐尖也互掐的怪圈。
从制度设计的初衷看,自主招生很像是为高考做了一个“心脏搭桥”,旨在将某些在统考管道里走不通的学生经由自主选拔录取进入大学。但在实施中,鲜见有所谓偏才怪才借此登堂入室,却每见高校生源大战愈演愈烈,一些地位、名气差不多的同城院校在自主招生中不惜相互掐架,而考生却在这种校际争霸战中纠结煎熬。
多年来社会舆论对自主招生多有诟病,多因其陷入掐尖泥潭且难以自拔。而联考形式的出现,除了各校的价值认同并带给考生参试的时间、地点便利外,各校实际上还是有着自己的“小九九”,其潜意识里仍然想着掐尖、拔尖、夺尖。只不过变单个拼抢为集团拼抢,除位于生源链顶端的高校外,其他高校的站队入盟仍然摆脱不了生源既得利益的诱惑。也就是说,联考这种形式,完全有“从掐尖中来、往掐尖中去”的可能。
如果是这样,联考就很难实现开放、互利、多选,而加盟院校也很可能因利益不得均沾而分崩离析。跳出掐尖,在现行框架制度里不可能依赖所谓的名校自律来实现,必须依靠与联考相匹配的制度建设。比如无论“北约”还是“华约”,应该允许并保障考生有参加另一阵营考试的可能;而在集团内部,应该完全推行考试成绩通用,应允许考生获得不止一校的自主选拔录取资格,从而保证考生有自主选择高校的权利。
从长远看,自主招生应该跳出高考,多校联考应该成为统考集中录取之外的又一条入学途径。此外,自主招生不应该仅仅是名校、公办学校的权力,一般院校、民办高校也应该获得自主选拔录取学生的政策扶持。也只有在多种途径、多元评价的状态下,目前自主招生的通病才有可能得以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