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教育缺失公德,“让座”才引起争议

(2010-11-08 16:55:52)
标签:

中学生

让座

90后

社会公德

应试教育

杂谈

分类: 评事街

 

“南京90后中学生集体不让座”成了新闻、且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负面新闻,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此种行为背离了学生应有的社会公德。即便是帮着学生们说“公道话”的、或者是表示“理解”的人,也多感叹孩子们“太累了”,似乎没有人说:就不该让座。可见,对于“给老人让座”是社会公德这一点来说,没有人反对。

那么对这件事形成争议的关节点是什么呢?实际上是遵守社会公德时要不要预设前提,比如什么人应该遵守?是否可以有条件遵守或在某种情况下不遵守?

如果说给老人(孩童、孕妇、伤残者等)让座是无可争议的社会公德标准,那么包括学生在内、只要是有条件的乘客都应该遵守;但实际情况是,不让座的现象比比皆是,在所有这些案例中,我以为学生并不应该获得比其他不让座的人更多的批评。

同理,既然认可给老人让座是社会公德,那么,没有那么做的人(无法做到的除外)就是没有遵守社会公德、也即社会公德缺失。在这里,似乎也没有理由说哪些人应该让座、哪些人不该让座;哪些人让座理所当然、哪些人没让座也是理所当然。

所以,以学生学习累、书包重作为可以不给老人让座的理由是说不过去的;同样,将“学生”身份和“不让座”绑在一起给予炮轰也不应该。就如同我们说所有让座的人都是美丽的、而所有不让座的人都没有那么美丽一样。

回到社会公德的层面,无论如何,“90后中学生集体不让座”都是社会公德缺失的铁证,这一点与媒体是否爆炒、是否用道德绑架孩子无关,因为它是公序良俗,是道德底线。而孩子们书包沉重、睡眠不足、身心疲惫也是当前应试教育乌云压城的铁证,只是这后一个铁证不能用来作为他们不遵守社会公德的理由。

学生们社会公德的缺失,不能仅仅用“独生子女”来解释,其根源无外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如果家长和老师们一味重视考试、分数、升学而不是以人(人性、人格、人道)为本,如果社会上还有那么多无序、无理、无知,还有那么多的失德、失信、失范,就难有整体上的社会公德的建立;而不能够成为公序良俗的道德标准(包括给老人让座)就会变得参差不齐而缺乏全民遵守的条件。

就这件事情而言,这些个不让座的孩子们有责任。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不应以身体累、负担重为其开脱,否则将有可能导致孩子们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而学生社会公德的缺失责任在当前的这种应试教育——不仅仅是家长、学校,而是全社会都对应试教育的形成、弥漫负有责任,更负有改变它的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