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主招生掐尖源自大学精神丧失

(2010-11-26 14:35:52)
标签:

自主招生

掐尖

北约

华约

杂谈

分类: 评事街

  继高校自主招生的“北约”、“华约”之后,北理工、同济等8校的“卓越”联盟日前也横空出世。几乎与此同时,“北约”在原7校基础上“扩军”、新增武大等6所名校。至此,“三国”已成鼎足之势。虽然各校、各盟尚未端出详细方案,但生源大战的硝烟已成弥漫之势。
  无论结盟前后,自主招生都被诟病“掐尖”,目前的抱团掐尖则让这种批评更为激烈。因此,原本带有改革、探索等积极意义的联考反倒被忽视了,因为人们觉得联考也不过是掐尖的新式武器。而不同联盟学校有关人士的表态,则无一例外既否认结盟、也否认掐尖。这倒令人感到奇怪了:难道高校不想要尖子学生?难道同一联盟的学校将均分优质生源?如若不然,为啥绷着脸否认呢?
  应该是高校都不愿意承担“掐尖”的骂名。于是有必要提问:意欲“揽一流生源而育之”的这些重点名牌院校,在现实的生源争夺战里,怎么就掐不得尖?如果不允许名校掐尖,那么实际上的尖子生往哪里去?
  上述问题实际上涉及自主招生制度的设计理念,即该制度原本就不是为名校拔尖而设立,该制度的价值体系对考生的评价与统考完全不同。要掐尖,去统考里掐,而不应该在自主招生里掐。那么,是谁让自主招生在短短几年内就背离其设计初衷、在参与院校数量增加的同时演变成了掐尖大战?
  这显然不是一所院校亦或一个联盟所能决定的。在现行教育体制框架里,掐尖有其深层原因,或者说,在这片土壤里,掐尖是必然的。谓其“必然”是基于“长期以来”的两点判断:一是大学精神的矮化,二是大学特色的退化。大学精神的矮化是大学所崇尚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以及自由、平等、包容、批判等价值观在现行官本位、行政化的体制下被消弱,大学像政府崇拜GDP一样崇拜各类数字包括高分和“状元”;而在一味地做大做强“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不同院校的学科特色消褪乃至消失,都要做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上拼命“你有我有全都有”,自然在生源拼抢上对尖子生“你要我要全都要”。
  大学如此,那么作为生源供应方的中学呢?同样在现行中学教育的体制框架里,中学也只产出一种“尖子”、即以“状元”为最高荣耀的高分考生。在这样的价值观构建的评价机制里,中学也不可能刻意培养不同于(高考)高分生源的其他优质生源。即便有,也因为无论是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还是自主招生联盟都摆脱不了高考的束缚,他们既不会受到高校的特别惠顾也难以跨越高考的分数线--哪怕是降低了的分数线。
  说到底,自主招生的“自主”是基于大学精神和学科特色的理性,它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不仅仅只对应尖子生。试想:一顿早餐如果只有数量不多的馒头,那“自主”便是拼抢最大最白的馒头;但如果还有烧饼、油条、鸡蛋、稀饭,就能实现各取所需的“自主”。
  让我们的教育品种--无论中学还是大学--丰富起来,单一的掐尖就将不复存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