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大校长推荐制高考中学校长招生创新教育 |
分类: 评事街 |
在我看来,这不失为一件好事,至少比浅尝则止或者在口水板砖中不敢出新要好得多。然而,作为招录制度的创新,业已放大了规模的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依然没有解决“以特殊管道招录特殊人才”的根本问题,所以仍然无法正面回答诸如是否与某校抢生源、是否提前掐尖、是否以此向相关中学颁发“荣誉证书”等等一系列来自民间的追问。
这就涉及到该项制度设计理念。北大选才的要求是: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其考核评价管道是:被荐生免于自主录取笔试直接进入面试,合格者参加高考且成绩至少在北大录取线下30分范围之内。可见,前面五条都是定性或者说是柔性的,而后面的面试、高考分数却是硬碰硬的。值得一提的是,较之省控线,北大在外地的录取分数线通常会高出60-80分甚至更高,因此即便降了30分后,仍然会是一个较高的考分。
由此可见,高考成绩--即便降30分--还是推荐制设计上的一个高栏,无论是中学校长和被荐考生都不能忽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今年被推荐的90名学生中,会有多达20名的保送生;为什么中学校长不会或者说不敢去推荐那些个偏才、怪才,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他们必须考虑到高考的分数要求。至于今年那两三个没有达到高考分数要求的被荐生,想必他们及其校长的日子都不会很好过。
因此,与其在高考的围墙里被质疑掐尖、作秀,北大何不再跨出一步:让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挣脱高考分数的束缚,让被荐生直接由北大自主考核(包括笔试、面试等)录取。只有跨出这一步,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招生的自主性,才能有机会选拔到那些非常适合就读北大却又难以考出北大分数线要求的考生,也才能把“实名推荐”作为责任而不仅仅是作为荣耀传递给中学校长。
在现行教育评价机制里,北大给予相关学校推荐资格,实质上是认可其办学水平和地位。在这些经北大精心选择的中学中,以校长的名义再精心选择出一两个能考上北大的学生并非难事;而对于民众乐于见到的偏才、怪才、特长生来说,一来他们可能根本不产于这些有推荐资质的名校,二来因为还有高考在,他们也难入校长的法眼。这一点,我想北大不会看不见,看见了还是如此坚持,就只能说明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意不及此、志在其它。
当北大有了保送生、有了自主录取的管道后,再以创新的名义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理当与前两者有所不同并有所跨越;又因为自主招生和保送生都没有冲出高考,所以推荐制就应当在这一点上实现跨越。而现在,被荐生仍然走自主录取的管道、仍然以高考分数作为是否录取的终决。论形式,仅仅是免于自主招生笔试,论优惠,尚不及中学保送生。那么,它除了一个概念,在招录制度创新上还有什么可谈呢?遑论以此引导中学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了。
所以我建议北大:以甩掉高考为突破口,把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