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光环”的背后是什么?
(2010-01-12 18:51:28)
标签:
耶鲁陈乾南京外校文化交流学生互访教育 |
分类: 评事街 |
对南京外校来说,又有学生跨进世界一流名校已经不新奇了--哪怕是令人羡慕的全额奖学金;而对我来说,每次在南京外校面对面采访这样的学生、听他们眉飞色舞地侃侃而谈,也不算新鲜了--除非我看到了他(她)光环背后的那个“光源体”。
陈乾引人注目的光环无疑是“耶鲁大学全额奖学金”,那“光源”是什么呢?我仔细倾听他的叙述以及他与各路记者的问答,最后向他提出了“中外教育交流与学生成长”的话题:我以为,从他接受学校教育开始这10多年的路上,高一期间被南外派往美国学校交流那短短半年的经历极其影响应该是决定性的。不仅决定了他今日会跨进耶鲁,更将决定他未来更漫长的人生追求和发展路径。
显然,陈乾认同我的判断。他说,赴美交流的经历和感悟对他的性格养成、教育观形成和未来发展路径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陈乾的父亲则告诉我:出国读书的半年时间,明显觉得孩子变了,长大了。同样关注陈乾留学申请的南外校友、海归博士刘钧甚至早在耶鲁录取通知书到达之前就祝贺他“已经被录取了”--因为刘钧在审阅了陈乾的申请书之后已经判定:他符合耶鲁选材的标准和条件。
按一般观念,陈乾就读的小学和中学都属于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在南京外校的初、高中学习阶段,其教育特色和文化氛围已经让这个原本颇为内向、沉静的学生展开了自己的羽翼。尽管如此,当他进入美国学校的时候,还是感到了震动:每一个学生个性和特色的张扬,学校教育教学的时间、内容、难度的自我选择,师生之间的充分尊重和充分互动,从文化影响到多元价值观,都让他有了全新的感觉,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太喜欢这样的学习了。
我以为,这样的中外学生交流及其产生的影响,远不是半年和一校的时空所能限制的,它势必以某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形式积淀、留存于交流者的身上,并且与其既有的文化和价值观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继而形成人的特质或特质的重要构成,实际上储存着人的能量和创造力、爆发力。在陈乾身上,它就是那个点亮其“耶鲁光环”的“光源”。因此,面对今天的陈乾,我们不仅仅是看到他跨进了耶鲁,更应该探讨他是怎么进去的、凭什么进去的。
南外校长董正璟说自己对陈乾“印象深刻”:去年6月,学校接待比尔.盖茨基金会主任一行。在与南外学生座谈时,陈乾向来宾提出了中美学生性格特征以及如何培养领袖素质的问题,见解深入独到,令人耳目一新。而此次耶鲁面试考官提出的问题是奥巴马访华的大题目,陈乾的回答也非常到位。刘钧说:其实耶鲁并不单单关注你得到了什么奖项、学习成绩是不是拔尖,它更关注的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人”。
这又回到了本文的命题,即中外教育、文化的交流、通融和学习对一个人的培养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并非每个人都能有陈乾那样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主动学习世界上先进的人才教育理念和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更启示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改变、改革教育教学,更多地从“人”的特质而不是仅仅是“考生”的特点去展开学校教育。
中国灵魂和世界胸怀--当学生们身上有了这样的光源,还愁他们不会放射出夺目的光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