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应从北大推荐制的实施反思当今中学教育

(2009-11-22 13:27:50)
标签:

北大

校长推荐

匡超

周鹏

偏才

应试教育

教育

分类: 评事街

  获北大授权中学的公示尚未结束,匡超、周鹏等被推荐优生已横空出世。此前议论最集中的推荐过程并非如人们担心的那么“暗箱”、有那么多可能的猫腻,而推荐结果似乎也无碍公平。相信各地被荐学生也会很快出炉,他们也许会像匡超一样无可争议,校长们的“实名”也不会因此遭致麻烦,而围绕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沸腾舆论也有望暂时退潮。
  校长实名推荐制这碗茶喝到这会儿,算是喝出点儿味道来了。正反双方的舆论似乎在向某一点靠拢:迄今为止,似乎没有明显的不公平和腐败,但也看不出校长实名推荐的核心价值。假若撇开北大此项制度设计者的理念不论,就看截至目前实际发生的情况,有两点不容回避:一是校长推荐有“名”无“实”,二是被荐学生有“优”无“异”。
  由此,可以引发对当前学校教育现状(仅仅是与该举措有关的现状)的反思。
  首先,真正意义上的校长实名推荐现今搞得成否?我想,敢于担当向北大荐才的校长,至少应该具备两条:一是熟悉北大包括其历史、校风、文化、院系、专业等,尤其是北大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才培养定位;二是熟悉自己的学生,包括其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心理等,尤其要判断其是否适合由北大而不是其他高校来培养。非此,则校长向北大推荐学生就只剩下了名校升学率的意义,缺失了通过非高考的特殊管道向北大推荐可造之才的根本意义。
  由此反观我们现在的校长,他们几乎是挣扎在应试教育泥潭里的一群。行政化管理模式加上有形无形的升学率考核,校长和教师、学生一样负荷沉重,很难实现其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又会有几个校长站出来践行真正的实名推荐呢?说得世俗一点:哪怕校长有自己的人选,他也犯不着去趟浑水冒千夫所指的风险嘛!这种带有悲剧色彩的状况恰恰印证了现今中国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弊病。校长不得不为社会关系所累、不能够践行自由的办学思想、也逃不脱沉重的升学率评价,“校长”的实名在哪里呢?连校长都没有实名,遑论实名制推荐呢?
  其次,正反双方都认同北大新政主要应该惠及特异学生,即所谓偏才、怪才,而现在都是全校选拔“考也能考进北大”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难免被疑以新名目“掐尖”。然而,换个角度想想:在这批“一流中学”里,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偏才、怪才呢?
  在传统的学生评价指标中,对所谓“特殊能力”的评价尺度主要是两条:一是单科成绩特别优异,它往往以高考单科满分(包括满分作文)来证明,二是竞赛获奖者、且仅限于被官方认可的奥赛等几项竞赛。除此之外,其它的特殊才能并不那么受到重视;除了艺术、体育特长外,在升学政策上亦鲜有优惠。
  除了上述两大类,我们不得不问:在现今厚重的应试教育氛围和土壤里,能不能生成“特异人才”呢?特别是在北大圈定的39所学校中,绝大部分学生必然是一分一分拼进去的,衡量他们的基本尺子只能是以学科成绩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而不可能是特别才能。从这层意义上讲,与其质疑中学校长们没有推荐偏才、怪才,不妨先挖地三尺、看看现在的中学有没有像当年北大破格录取的吴晗、钱钟书、张允和那样的人才?没有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如果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一粒良种,它也需要一片适宜的土壤。而现在的中学,还不是这样的土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