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找到“平衡”,不如找回“教育”
(2009-11-10 16:49:07)
标签:
应试素质升学考试教育 |
分类: 闲言碎语 |
无疑,现在的教育是一种失衡的教育,其表征就是在应试的导引下构建教育教学、在应试的尺度里评价教育教学。也因此,教育背离了人文精神的轨道,变成了实用主义的功利快车;教育对人的作用也变为对人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目标的作用。教育被物化、教育对象被同化、教育目标被异化,这都是教育背离本源且被各种社会因素不断污染的结果。但教育的失衡决不仅仅是素质和应试的失衡,就像教育的内涵远远要超出这两者一样。教育的失衡及其导致的种种乱象,实际上是教育整个肌体里综合性的功能紊乱和全面失调,远非找到素质和应试的平衡就可以治愈。
佛家有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借用一下:原本就没有什么应试教育或者素质教育,而只有教育,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大抵也都是相通的。换言之,无论素质还是应试,原本就是教育所包含的;即便是科举,其策论是应试,而写出治国高论赢得皇帝御笔朱批,还要靠作者的学识见识以及道德人品。否则就算是高中状元做了驸马,也要被包黑子铡了人头去的。
之所以“惹了尘埃”、出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这样的命题且人们为之鼓吹、争辩、建言,而教育仍然“我行我素”,其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中国教育背离本源以后的乱象之一种。因为社会的、教育的种种合力,教育本身包含的“应试”被无限放大且大有考试升学就是教育之势,所以教育被冠以“应试教育”;又因为呼唤教育原本就有但却在应试走向中迷失的人的素质培养,就树立了应试教育的对立面。其实,只要让教育回归本原,应试和素质的对抗和冲突就一定会消弭,它们就应该统一在理性的、人文的、崇尚厚德载物的教育里。
让教育回归本源,应该是全社会的共识、也是全民的责任。
前一篇:破“八大教育潜规则”必先破利益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