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主招生“跑单”是多方利益的博弈

(2009-07-03 14:47:31)
标签:

自主招生

跑单

高考诚信

清华

北大

分类: 评事街

     据此前《现代快报》载:盐城市建湖县上冈中学考生王伟(化名)今年高考考出了431分,位列江苏理科考生前20名;成绩揭晓后,清华大学招生人员希望他选择清华;年初,该考生参加了大大自主招生考试,签了协议,东大坚持录取他;该考生的家人坚称没有收到东大录取协议,要去清华。

    此种现象在高校招生中被称为“跑单”。

 

    自主招生考生“跑单”现象由来已久。自从被政策锁定为投档“零批次”后,按理说已经可以在操作上杜绝“跑单”。但是考大学、考更好的大学却实在不是一件停留在填报志愿层面上的操作技术,于是跑单的“情”和政策的“理”就发生了冲突。
  表面上看,“跑单”是考生及其家长与自主招生院校的碰撞。其焦点,看似是可以相互指责的“诚信”,但实际上是“跑单”主体在不同时段、对不同大学及其品牌、质量、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更新。“跑单”现象的背后,牵扯着多方利益的博弈。
  以东大王同学事件论,在高考前就被圈定为“特等生”,犹如吞下了“零分也能进东大”的“定心丸”。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获益者的他,会不会以更好的心态去博取高考高分呢?我想,不会一点儿没有。而东大对这个获得高考优异成绩的“特等生”,自然也不会放弃任其“跑单”--尽管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在情感上“可以理解”。
  按现行招生程序评判,“跑单”究竟是不是不诚信的毁约,就像撒在白面上的黑芝麻一样清晰可辨,根本无须多言。但是本来就熟悉游戏规则的一方为何非得“突出重围”、弄得大家都不开心呢?这就不能不剖析在考生、家长和招生院校双方之外,导致“跑单”产生的其它方因素的存在。
  首先,一定有另外一所“影子高校”与之相关。在制定“零批次”规则之前,我多次看到“跑单”事件,有的是同城甲校跳往乙校,有的是南京名校跳到外地名校。无论哪种情况,总有一所貌似更强更好的高校在向考生招手。如果没有这所院校出现或者任何院校都承诺不接受已被别校自主招生拟录取的考生,“跑单”也将不复存在。
  其次,往往有考生所在中学的介入或影响。在现行教育评价体系里,高考是重要指标。一所中学,如果在高考中产生所谓“状元”、跨进第一流顶尖名校,那无论在当地、在全校教职员工都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其精神作用和物质奖励都不容低估。因此,借助考后知分填志愿的便利,学校或教师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诱导考生及其家长“跑单”。
  第三,不排除地方相关部门的价值导向作用。曾有北京某名校招生老师相告:不少地方(县)都把考进我校作为高考指标下达了。记者在采访中也不止一次听到有县中校长感叹:考进北大、清华一个比其它校考进十个都强。在这种价值导向下,一旦有“希望”出现,恐怕谁都不会放弃“跑跑看”的念头。
  杜绝“跑单”,说来也简单:一是完善制度、公开程序、遵章招生;二是考生及其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高校树立正确的育才观;三是构建科学、理性、多元、人本的教育评价制度,努力因材施教。
  遗憾的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