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消息:今年河北首次实现高考远程网填报志愿,且允许在录取开始前修改志愿信息。结果,一考生在4天内修改志愿信息高达336次。
如果不是考生恶作剧的话,336次修改志愿的个案再次印证了一个久存的普遍现象,即考生承载的巨大的心理压力。
一考定终身说的是高考压力,其实这个压力还是“落座”在高考志愿上:志愿选得准不准、关系到上线和进档的成败;志愿选得好不好,又关系到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所以,借着便捷的网络填报系统,忐忑不安地反复修改志愿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假若仅仅把话说到这儿,却又等于没说。据报道,河北全省考生人均修改高考志愿达5次。频繁修改志愿的背后,除了高考压力、我以为还有深层次的原因,即陷入了品种选择的泥沼而忽视了价值选择。
一个考生,在其填报志愿时,面对着成百上千所院校和数量更多的专业选择,犹如手握遥控器从几百个频道中挑选电视节目。从考生及其家长的实际选择看,他们多专注于品种选择—城市、院校、专业,却往往忽视了价值选择—接受大学教育的人生价值。因此,他们常常纠结于去哪座城市、哪所大学、哪个专业,一会儿想“这个好”、一会又觉“那个不好”,就像把遥控器抓在手里换个不停、跳台无数。其实并不十分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如果换个思路呢?如果以价值定品种呢?例如,我要看抗战题材(价值)的节目,则可以从不同的台找到《亮剑》、《大刀》、“顺溜”等许多剧目(品种)。选择高考志愿也是同一道理:最重要的是获得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价值),其次才是在哪里学、学什么(品种)?在品种选择和价值选择产生矛盾的时候,必定以品种选择服从价值选择;而在选择品种(地区、城市、学校、专业)之前,必先确定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摒弃一味“锁定”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盲目高攀名牌重点大学、从众追逐所谓的热门专业,从而让高考志愿定位准确有效。
实际上,如果到了填报志愿这几天才开始考虑求学价值观,那就太迟了。一团乱麻的情况下面对上千种可能的选择,就是改它几百次,也未必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