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C先于低分A(高考志愿系列谈8)
(2009-07-02 12:19:16)
标签:
高考志愿平行志愿选科等级总分成绩排序教育 |
分类: 高考工作室 |
自平行志愿2005年引入以来,直到今天还有考生、家长甚至中学老师弄不清平行志愿里的A、B、C志愿的性质,仍然将其理解、对应成传统志愿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志愿。具体表现为在选择、排列志愿时,不问分数排序强调志愿顺序,以为A一定比B、C先录取;有的考生将某校设定为C志愿后,还在担心会不会输给分数低的A志愿。
考生必须明白:A、B、C志愿完全不同于一、二、三志愿。前者是分数排序后的检索顺序,后者是优于成绩的排序依据;A、B、C不是出档顺序,一、二、三却是出档顺序;A、B、C是否被投出,除了等级标准,取决于考生成绩排序,一、二、三志愿是否被投出则主要取决于生源状况。
“位置”即A、B、C(或A、B、C、D、E)。考生和家长经常碰到这样的困惑:在招生咨询会上,目标院校的咨询老师强调“必须用A志愿填报我校,否则不予录取”;有的招生院校坚称:只要不是A志愿,一律退档。
在平行志愿的A、B、C(或A、B、C、D、E)志愿中,考试院根据考生成绩排序,只进行“一次性”检索、投档,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同批志愿中再次或多次被检索、投档的可能。
由于是“一次性”检索考生志愿,无非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考生条件符合3个(或5个)志愿院校选项中的任何一个,档案被投给相关院校;
考生条件不符合3个(或5个)志愿院校选项中的任何一个,档案不动;
考生条件符合3个(或5个)志愿院校中的任何一个、档案被投给相关院校,但由于某种原因被该校退档;
无论哪种原因,考生在一个批次中,只能得到一次被检索的机会;如果被投出后又被院校退档,不会在本批次进行第2次检索和投档。由此可见,在平行志愿模式里,不怕不上线(投档线),怕就怕上线后被退档。因为A不上线必然会检索B,B不上线还会检索C,而一旦A达线后又被退回,就不会再投给B、C。
实行平行志愿后,省内招生院校普遍缩小了调档比例,多从传统的1:1.2调到了1:1.05、甚至是1:1,以降低考生的志愿风险、保护考生利益。但是,一些外省市院校的调档比例是多少还需考生进行相关查询,如是1:1.2,则风险较大。出现退档的主要原因一是相对低分,二是专业不服从调剂,三是身体条件不合要求等其他因素。对此,考生必须特别防范。
在平行志愿模式里,考生总分排序是一个纵轴,从高分到低分排列并决定出档先后顺序;而考生志愿排列是一个横轴,从A-C或者从A-E排列,对志愿进行检索时按序扫描。
在纵轴和横轴的关系上,纵轴起“出列”作用,表现为相对高分考生先于相对低分考生检索、出档;横轴起“落座”作用,表现为按序出列后,最终坐在哪所院校的位子上。
实施平行志愿之后,考生所获得的相关信息和数据较以前多。这其中,尤其要关注全省考生的分数排序。排序表通常按5分段排列,将全省当年考生的成绩从最高分排到最低分。依据该表、对照本人总分及成绩排序,考生可以很容易找到自己的相应位次;与省控线分数对照,应该可以得出自己在上线考生中的大概位置;与院校招生计划对照,大致可以判断自己选择院校的可能范围、框架。
基本确定纵轴后,考生在横轴的确定上可以如下思路衡量:
一是同批次院校A、B、C志愿的关系;
二是同批次院校“显志愿”(A、B、C)和“隐志愿”(服从志愿)的关系;
三是同批次院校平行志愿和征求平行志愿的关系;
四是层次相同但批次不同的志愿之间的关系;
五是层次、批次均不相同的志愿之间的关系;
六是院校志愿与专业志愿的关系;
按其原理说,平行志愿的特征是“分数优先”,原本并没有等级概念。但是,在江苏实施新高考方案、将考试评价从一元分为多元、并且仍然实行平行志愿模式后,作为多元评价的选科和等级就与平行志愿有了直接关系。
首先,招生院校对选科及其等级提出了要求。在2科选修课中,高校的每个专业都会提出至少一科(历史或物理)的要求,同时还将规定该科的等级标准;有的学校的某些专业对考生有特殊要求,除了规定的选修科目外,还会指定另一科必修科目及其等级标准为报考条件。因此,考生应该掌握目标院校的报考标准。
其次,从划线看,省控线的划定是对各个批次的招生计划和院校选科标准、所提调档比例等进行匹配的结果,上线不仅意味着总分达标、也意味着选科和等级达标;从院校投档线的确定看,实际上就是在选科及其等级满足院校标准的前提下,按总分排序对其投档的结果。
第三,投档时,录控中心对考生平行志愿按A、B、C的顺序扫描检索,对选科及其等级满足条件、总分达到院校投档线的考生进行投档。这其中存在一种也许对考生不利的“可能”:就是进档考生中绝大多数都超过了招生院校所设的选科等级标准时,院校完全可能取其等级较高的考生,而仅仅符合最低标准的考生可能面临退档风险。例如某校所设等级标准为B/B,实际投档后,绝大多数考生为2B以上等级(B+/B、A/B、A+、B+等),院校可能会对超出招生计划的那部分进档考生做出退档决定。
因此,考生在选报高考志愿时必须同时兼顾总分和选科等级因素做出合理决定。
很多考生及其家长对这个问题没有弄清。他们在选择填报高考志愿时,没有将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分开考虑,总是拿着省控线、“预估线”或者往年的投档线来比对院校和专业;但在实际录取时,往往没能实现其专业志愿,特别是没能实现自己填报在前面的、最希望被录取的专业志愿。
必须提示考生:所谓按平行志愿投档,实际上是按照平行院校志愿投档。平行志愿里的A、B、C(或A、B、C、D、E)志愿均为院校志愿而非专业志愿。无论是省控线还是院校投档线,都与院校志愿相关;而专业分数线实际上就是专业录取线,它有可能与院校投档线相同、也可能与院校投档线不同。一般情况下,院校投档线实际上就是某专业的最低录取线。热门专业、生源丰富的专业其录取线必然高于该校的最低投档线、甚至高出许多;而冷门专业、生源较少的专业多半就依据其院校最低投档线录取新生。
按平行院校志愿投档后,招生院校将对进档考生进行二次投档,以将考生分配到学校的各个专业。招生院校进行专业投档的原则是事先公布在其《招生章程》中的,考生必须在填报志愿前全面掌握目标院校进行分专业投档的依据和办法。通常,招生院校进行专业投档的依据有三:
一是分数优先,先分数后等级。院校对进档考生按照其总分排序,当总分相同时,再参考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