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大学度过人生最重要的阶段( 高考志愿系列谈2  )

(2009-06-12 16:12:41)
标签:

高考志愿

复读

留学

深造

就业

价值选项

专业选择

教育

分类: 高考工作室

   

      高中生毕业以后,就开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阶段;在全民受教育年限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仍是高中毕业生接受教育、成人成材的最佳平台。

  

    最近有一条社会新闻广受关注:2009年全国多个省份高考人数下降,考生总数与上年相比减少了将近40万人;而在2009届高中毕业生中,有大约84万人没有参加高考。这一组数据引发了众议,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新读书无用论”抬头。
  从整体上讲,一些人放弃高考,一部分高中毕业生选择其它的升学、求学路径,都很正常。为高考降温的核心就应该是让高考不再是“惟一”,不再是最重,不再是中小学教育的终极目标。然而,无论是由于种种原因放弃高考,还是倡导、践行成才之路并不一定要通过高考独木桥,我们都不能否认:对高中毕业生来说,上大学仍是接受教育的最佳路径之一,大学仍是学生们长知识、增才干的最佳平台。在高考录取率平均达到60%、发达省区达到70%-80%的情况下,学生们完全凭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力,争取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平台。各种各样的“读书无用论”--无论是新的还是老的--都应该被学生们所摒弃。
  一般情况下,学生18岁高中毕业,18-22岁是他们进入大学学习的时段,这也是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高中毕业以后,读大学成了很多人的愿望。但是,人们在选择高考志愿时往往多侧重在好学校、好专业、好职业等功利性层面的选择,却忽视了人生价值上的意义。
  以“人有多种活法”的观点论,假设18岁以后不上大学会怎样?当然也可以读书学习、也可以打工谋生、也可以起步创业……但是从人生的知识积累、综合素质训练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养成、学科专业基础浇筑、人际关系的构建和发展,情商和审美能力的提升等等方面来说,进入大学校园学习还是18-22岁这一阶段人生的最佳选择。因此,应该尽量让自己在高考竞争中胜出,让自己的志愿选择有利于帮助自己在高考竞争中胜出,让自己赢得在大学学习的机会从而度过18-22岁这一人生的重要阶段,而不要因为高考志愿的挑剔和非理性错过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
  按照上述观点,志愿选择的基本价值导向应该是入学第一。但是,在选择、填报高考志愿的具体指向上,我们倡导多元价值观和多重价值选择。对此,可以从两个假设切入思考:一个是“考不上咋办”?另一个是“毕业后选项”。我们用“多元价值观”破解第一个假设,即“高考不是惟一选择”。如果高考失利,学生至少还有3条求学受教育之路:
  其一、复读再考。有迹象显示:2008年江苏高考后复读人群比往年有明显增加。之所以选择复读,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没能考上大学,二是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专业)。要不要复读,关键看原因和愿景。如果原因是当年高考因故失常、愿景是来年考出平常水平,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复读要考虑成本,如学费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从实际案例看,选择复读并且实现复读前愿景的考生大大少于复读再考结果并不理想的考生。
  其二、出国读书。“不行就出国留学”是一部分考生及其家长的心态。一些考生在高考前已经就出国留学做了相应准备,因此他们在志愿选项上比较执著,不愿意轻易变更或降低志愿目标,往往是将理想志愿“锁定”,而最终是否出国留学,则取决于理想志愿能否实现。这里必须提示考生和家长的是:留学不能单单考虑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考生的心理条件、健康条件、自立自理、学习能力是否适合独自在国外的生活。明明不适合留学硬送出去导致教育失败、几十万投入打水漂的案例不胜枚举。如果考生不适合留学,那么不妨调低其志愿。
  其三、转轨求学。高考成绩不够考上大学、或能去的学校不愿意去,既不想复读也不考虑留学,这一类考生往往选择转轨――从普通高考轨道转到高等教育的其他轨道,继续学习。从高等教育平台看,除了普通高校,还有成人高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都可以完成高等学历教育。成人高校每年10月份招生,届时普通高校录取已经结束,高考落榜生参考不受时间影响;自学考试每年2次报名2次开考、其间还有增考,对学习者来说非常灵活便捷,且学习费用十分低廉。
  而对于困扰考生选择志愿的“毕业后如何”的问题,我们用多重价值选择的观点来解析,也有3条路:
  一是读研升学。有一些考生对大学学习有明晰的个人目标定位,入学前就决定要深造攻读硕士甚至是博士。因此,在选择高考志愿时,首先考虑的是院校、专业、师资:院校是不是综合性、科研型大学?专业有没有高新尖特点和研究空间?教师队伍有没有一流的教授、专家、学者如院士、长江学者等?还有的院校设有本-硕连读、硕-博连读、本-硕-博连读的专业,可以满足该类考生的价值选择。
  二是国外深造。大学毕业就出国――包括出国读研、工作、定居等。这类考生多半在国外有亲朋好友,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出国”的价值导向下,考生选择志愿可以有多种方向:或与将来的读研专业挂钩,或侧重自己的学科兴趣爱好,或靠近国外亲朋好友的从事的行业和职业背景,或者在国内学一种独特的技能如中式烹饪。而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考虑,似乎没有必要选择高收费的院校和专业作为高考志愿目标。
  三是就业、创业。想尽快就业,就应该选择社会需求大的、应用性强的、适应面宽的专业,而不是看它是否热门;再如创业,有的考生在中学就有科技成果或发明专利,想学习比尔.盖茨将来自己当老板。在这种价值导向下的志愿选择,就应该侧重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能力,而不是从众随大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