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志愿选择的实质是价值选择( 高考志愿系列谈1 )

(2009-06-11 18:02:24)
标签:

高考志愿

价值选择

院校和专业

就业

冷门热门

教育

分类: 高考工作室

 

    面对1000多所院校和几千个专业,填报高考志愿无疑是一种艰难的选择。难题的关键在于:高考志愿选择的核心,究竟是品种选择还是价值选择?

  

    都说选报高考志愿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一两张志愿表上的几十个框框,往往能把考生和家长弄得晕头转向。选报志愿时,各种希望、忧虑、不解、未知、矛盾、情感纠结在一起,难以取舍更难以定夺。为什么?
  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几乎所有的误区和困惑都可以归结到最简单的一个点:因为没有找准指导志愿选择的正确价值观。其实无论什么选择,最终都是价值选择;而考生、家长在选报高考志愿时出现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局限在选择品种而非选择价值。比如:局限于中心城市、发达地区选择,忽视地域文化选择;局限于名牌非名牌的院校选择,忽视教育机会和高校平台选择;局限于冷门热门的专业选择,忽视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
  没有一种选择不是出自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不同选择的方向、目标、路径。高考志愿选择从品种上讲是填报院校、专业,选择地区;而从价值观层面说,是选择高等教育并且使自己通过理性的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平台和品种。很多考生和家长会问:我考了XXX分,你说选哪所学校、什么专业?这个问题好回答也不好回答。简单的回答是:可以报很多高校的很多专业。不简单的回答是:这要看你要什么?够分的你可能不要,你要的可能不够分。这好比提出如下问题:我有100元,我想都花了,你说我可以吃什么?答案必定是丰富多采的,总体上,也不外吃品种(龙虾、酸菜鱼、青椒土豆丝……)和吃价值(滋补的、清淡的、时鲜的……)两大类。
  这就回到了问题产生的原点:填报志愿的目的是为了选择大学和专业。从这个点,引申出到那里(地区、城市)去读大学?读什么样(层次、品牌)的大学?读什么样专业(兴趣、就业)?”等一系列问题。解决最基本问题不难:入学即可,现在高考录取率已经高达70%-80%;解决延伸问题就远远没有入学读书那么简单。从价值观角度讲,它是基本价值(入学)与理想价值(愿景)的矛盾和冲突,破解之道在于基本价值优先、愿景价值服从基本价值。
  当今的考生,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选择高考志愿。这是高考恢复之初以及其后20年所没有的。对于选择高考志愿的考生和家长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至少有如下几层含意:大学门槛降低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更多了,上大学已经成为适龄人群的普遍价值追求;同时,曾经的大学“精英教育”终结了,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身价在就业难的困境中不得不重新定位;新的精英教育和精英选拔门槛已经形成,如研究生教育、国外留学、国际通行的高级执业资格证书考试、高级别外语考试、司考、公考等,要想进入某个理想的职业、机构、岗位,仅仅凭大学的一纸文凭已经远远不够。这就要求考生在选择高考志愿时调整心态、调整目标,其价值提示是:读大学本身只具大众价值而非精英价值,因此志愿选项应该尽量避免“打造精英”。
  在全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背景下,大学学习的意义在于考生个体(家庭)对高等教育的自觉需求,其核心价值观应该是提升自身受教育的程度,训练、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延伸、爆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创新、创造能力,以专业、学科为核心进行自身职业规划;同时,在大学这个平台上参与社会实践、养成团队精神、提升德行操守和审美情趣。在这个价值导向下,大学学习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谋职,而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
  经常有考生和家长问:今年有多少所高校招多少人?听说计划有所增加就开心。同时也有无数家长在谈到志愿选择时,坚持这里不去那里不去、这个不读那个不选。于是我要问了:用这种心态选择志愿,招多少人与你有什么关系呢?假设,今年能招收40万人,你有开心的理由:比上年多了。可是这40万人里有外省的、有民办的、有专科的,而你是南京以外不去、“冷门”专业不学、民办院校不选……排除这些,还会有40万吗?你开心个啥呢?
  城市、学校(专业)是志愿的品种选择,地域和大学负载的文化才是价值选择。一个地区有其特性文化,大学也有它独特的、典型的文化积淀。大学自身在教育、学术、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传承往往会铭刻或融入其所在地的文化特征,从而结合成为不同地区大学独特的文化影响力。现在的问题是:在到哪里去读大学的选择上,考生和家长对地区的选择越来越集中,都是大城市、经济发达城市、沿海城市、省会或中心城市;而生活在这些城市的考生则“死守本土”,除非能去更好的城市,否则决不退让半步。这种局限度很大的品种选择了盲目扎堆,分数线被人为抬高,不少考生因“不出去”而落榜。
  如果换一种价值观呢?如果不是单纯从“城市”的角度而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选择地区和院校呢?选择一个城市读大学不仅仅是因为它“好”,而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文化影响力,这种文化熏陶有助于学生的人格、气质养成,而不仅仅是只求在一个城市4年的学习生活是时尚、惬意和舒服。说到地域文化,东北豪爽大气、江南细腻柔和、湖湘川泼辣,大西北厚重深邃……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人的性格气质的交流、影响、融合其实对人的性格养成是非常有益的。如果认同这一价值观,那么考生在选择高考志愿时,还有必要一窝蜂挤在“天南海北”吗?
  从价值选择的角度,我们提倡考生们在选择志愿时多一些理想、哪怕有一些浪漫。高考恢复30年,录取率越来越高,考生的“理想”却越来越少了。急功近利的价值选项代替了理想,很多的家长意志代替了考生的追求。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导致把入学等同于教育、把专业等同于职业、把未来愿景等同于地位、薪酬。基于理想和浪漫描绘的志愿蓝图,应该比功利和短视好得多。青少年学生因其生活环境、性格气质、兴趣特长的不同,多少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浪漫,对选择高考志愿的地区、院校、专业以及将来的事业,有着自己的梦想舞台。对此,家长、教师应该给予鼓励、支持,帮助他们分析、确认、定位,不宜一味以“空想”、“不切实际”、“不懂事”、“不听话”而加以斥责、反对、干涉。

    曾经有一名女大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痛陈:我从小就想当老师,考大学时全部选择了师范专业。可是父母硬是逼迫我改成了工商管理、金融、财会等专业,虽然考上了,但我根本没有学习兴趣。这个失败的志愿选择将使我抱憾终身。试想,如果这位女生按照自己的理想选择高考志愿,如果她顺利地进入了师范院校、又当上了自幼梦想的老师,她还会有如此消极的心态吗?
  应该树立这样的价值观:选择高考志愿,不放弃理想,不拒绝浪漫,不屈服功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