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四维空间里选择高考志愿(高考志愿系列谈3 )

(2009-06-14 16:38:17)
标签:

高考志愿

院校

专业

兴趣

发展空间

利益

创造

就业预期

教育

分类: 高考工作室
 
    选择高考志愿,无非城市、院校、专业等落脚点,很容易陷入“三点一线”的就事论事;其实更应该着眼于考生的现在及未来的兴趣、发展、创造、利益等价值因素,那是真正属于考生的“四维空间”。
  
  尽管院系或专业是考生入读高校的目标、座位,但是鲜有考生从“专业-院校-城市”这一方向选择高考志愿的;常见状态恰恰相反,是循着“城市-院校-专业”的走向,首先选择地区,然后在确定地区内选择院校,最后在确定院校里选择专业。也有首选院校的--因为早已默认了该院校所在的地区。
  很难说“地区优先”的选择思路有什么错。但如果一味以大城市为志愿核心,排斥其他选项,就会犯盲目锁定地区的错误,还很可能蚁附在所选地区,成为志愿撞车的牺牲品。如何不受“地区优先”观念的掣肘、综合衡量三者的关系呢?可以从兴趣、发展、创造、效益四个维度来考虑。
  兴趣:不仅仅是学科和专业兴趣,而是覆盖地区、高校、专业三者的兴趣。常年生活在甲地的人,也许会对乙地有强烈的兴趣,非常愿意到乙地去读大学。曾经有一个案例:某考生好动,知道自己的成绩很难在南京读大学,就说服了父亲选报了新疆的大学。他说自己一直向往戈壁大漠,但是却没钱去玩。借着读大学的机会,四年可以玩转全疆。更重要的是,新疆高校相对较低的录取分与自己的高考成绩相匹配,选报的话,把握比较大。
  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的考生选择留在本地读书,只是因为熟悉、靠家、方便、省钱等等,并非出于对本地区的兴趣;如果除此之外的院校、专业选项也不鲜明,同样谈不上兴趣,则很容易在十分熟悉的环境里失去大学生应有的挑战和激情。现在谈到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沉溺游戏,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全部交给了网吧。为什么?关键因素是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网络游戏让他们有了强烈的兴趣。
  发展:是指对考生升学后前景的预测,也就是他们的发展空间有多大。发展涉及城市的发展机遇、院校的发展助力、专业的发展前景、个人的发展空间。
  以发展的角度看地区、城市,会有多种选择。大城市经济、文化发达,社会发展快,年轻人有较多的发展机会。但是,大都市竞争激烈,僧多粥少。相反,西部地区、中小城市虽然没有大都市那么繁华,但是人才匮乏,而且西部开发、城乡一体化等都是国家长远的发展战略,其发展空间也很大。除城市外,还应该考虑院校的发展。有的院校虽然不那么显赫,但是发展势头很好;有的一度沉寂、但随着国家产业经济重心的调整前景辉煌。
  对考生个人而言,所谓发展,就是选择某校后,在所学专业、所在院校、驻地城市等学科、环境影响下,自己期望的发展前景。包括专业的生命力、个人职业规划预期、本科毕业后的选项等等。如果适合,就是好的。
  创造:对“创造”的选项过去较少提及,建议考生和家长对此应该多加考虑。所谓创造,就是志愿所选择的院校、专业、地区是否适合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是否适合激发自己的创造力,是否适合释放自己的创造力。
  我们首先肯定:人都有创造的欲望。是否能够完成创造,则取决于各种条件。学生要想有所创造,最基本的是兴趣、好奇心、钻研精神等,满足考生的这些条件,培养其创造力就有了基础。而创造力的激发,同样是源于兴趣和探索欲,比如大学生科技活动、科技竞赛、科研课题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等等,都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而这些活动本身也就成了学生释放创造力的最佳平台。如果选择志愿一味贪图所谓好专业、大城市、名牌校,但是学生没有专业兴趣,无心参加各种活动,只是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他们创造的欲望就会淡薄,最后消化在空虚无聊之中。
  对创造的考虑还体现在选择志愿与职业预期的连接之中。通常情况下,有创造因素的职业更具挑战性,更能够体现创造者自身的价值。比如从事设计、创意、研发、制造、发现等工作,相对于流水线上按规程操作而言,往往蕴含大量的创造机会。但是,富有创造力的人即使在流水线上工作,也可能通过创造性的改进、革新,使流水线降耗、节能、提高产能产量,这就是创造力的魅力。
  还有一点很重要:谈到创造,似乎总是针对选择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而言。其实人文科学同样不可没有创造力。文学创作、艺术创作、理论创新等等都是创造,考古就是探索与发现,人们对经济、法律、社会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也从来不乏创造。图书馆从手工借阅到电脑管理,其中包含着多少创造,仅仅凭电脑程序设计员恐怕很难完成。所以,选择一个有利于培养创造力、发挥创造力的专业和院校对文理科学生同样重要。
  利益:选择高考志愿时考虑的利益,显然不单单是指将来的薪酬,当然薪酬预期是一个重要方面。利益的考虑应该基于“投入和产出”。投入是指就读大学的教育投资,产出主要是薪酬预期,也即“回报率”。从投入角度说,应该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家庭经济承受能力,二是高校提供的相关保障,三是投入期,四是品种选择;“产出”的考虑也有几个主要方面,一是成才预期,二是薪酬预期,三是发展预期,四是心理满意度预期。
  家庭经济条件是选择高校志愿不能不考虑的问题,因为事关家庭教育成本。从城市看,有高消费地区和低消费地区之别,院校有公办、民办、中外合作之别,专业有高学费和相对低学费之别。高消费城市生活费较高,异地读书将产生交通费,民办和中外合作院校收费往往数倍与公办院校,而不同专业收费标准也不同,例如外语、医学、艺术、建筑等专业就相对较高。
  高校提供的保障是指所选院校对考生的保障措施,包括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减免学费、国家贷款、医疗卫生、保险等。政府承诺不让一名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贫困而辍学,各校在相关保障的体制、机制上还有差别。例如国防生可以享受国防奖学金,有的院校提出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基层就业可以免还贷款等等。
  投入期事关学习年限。选择志愿时有3年(专科)、4年(本科)、5年(医学)、7年(本硕连读)等可以选择,不同的学制对家庭来说就是持续投入的年限。有的困难家庭贷款或者举债为子女求学,期望尽快完成学业就业挣钱,就会选择3年专科,投入较少、期限较短、求职较易;也有的考生家境殷实,可以保证持续投入,这都会影响到志愿的选择。
  品种选择主要是指事关投入的教育产品,不同的品种需要不同的投入。比如常见的中外合作办学,其收费就分成内、外两段,国内学习部分和国外学习部分差别很大;再比如公办本科和民办本科、独立学院相比,一样专业收费完全不一样。即使是公办高校,一校的不同专业收费标准也不尽相同。
  从产出的层面讲,首先是成才预期,家长并不一定期待孩子能挣多少钱,但是很看重孩子能够成为“XX院校、XX专业的毕业生”,这就是成才预期;薪酬预期当然是指考生选报某校某专业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和薪酬预期;发展预期则可能变现为薪酬预期的“暂时不兑现”但是“今后必定兑现”;心理满意度是指将自己喜欢的、爱好的事情作为职业、或者上升为事业,同时还能从中获得薪酬,这是最理想的就业状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