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宣传:拒绝误导
(2009-06-04 12:04:32)
标签:
高考改科理转文误导教育 |
分类: 评事街 |
吴的孩子高二,现就读于南京一所名牌学校。按理他不至于为孩子明年的高考慌张,但是孩子3门统考科目外的学业水平诸科成绩和学习状态颇让他忧虑。原来,吴的孩子一直是选修物理、化学的,去年仓促改成了历史、政治。我问“为什么换?”吴说:不是学校老师和报纸上都说化学难、理科吃亏嘛,就随大流理改文了。结果是趋短避长,两门选科成绩堪忧。
源自去年下半年的理改文风波,各类媒体报道的够多了,看上去,它似乎与2008年高考理科、特别是化学试卷成绩有关,但实际上关于高考新框架中文理科孰轻孰重、谁亏谁不亏的奇谈怪论由来已久。
当08高考方案尚在研讨架构时,就有人放话说“理科吃亏”。认为统考语数外3门主课中,文科占2/3,理科仅1/3;还说到农村理科考生“外语不行”,尤其吃亏。及至新高考方案确定,文理科一条线,风向又转而大谈文科生比理科生吃亏,因为文科试卷得高分难度大于理科。更为邪乎的舆论出现在08高考成绩揭晓之后:由于多种复杂因素导致的个别学科等级低于预期,被简单解读为“理科吃亏”、而不吃亏的办法只有“理改文”。青萍之末,歪风骤起。至此,伴随着08高考方案的出台和实施,文理科究竟谁吃亏谁占便宜的歪理邪说已经折腾了一个轮回。
就08改科风波来说,最初也仅仅是个别学校、少数学生、多种原因所致,充其量只是“误”:误读、误解、误以为……并没有形成“导”。但是,因疏于辨析而未能作出客观分析的海量报道,使个别现象被迅速放大并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失真:个别被传播成整体,少数被传播成多数,而改科的动因直接被钉死在“避免吃亏”。考生、家长、中学对新高考方案的焦虑变成了改科的从众和盲动,于是形成了群体关注、群体接受、群体改科的误导。对此,2008年10月14日,我在金陵晚报A6版曾撰文指出:高中生“一窝蜂”理转文将自食苦果。然而,说实话,与那些铺天盖地振振有词的转科有利论相比,预警和提醒的声音显得很孤单、很微弱。
自去年秋季新学期转科风潮后,高二学生的文理选科状况已经严重偏离客观实际。一方面,是包括重点中学在内的学校文理科生源比例不符合高校招生计划比例;更严重的是在误导和盲从下,一些原本属于理科的学生非理性地转入文科课堂,在中学业已形成的实际上分科应试的教学环境里,苦苦支撑自己原本不喜欢、不擅长、不踏实的选科而忧心忡忡、自食苦果。
误导就是这么一种有害的东西。你若在商店买到了假冒伪劣还可以去退换索赔,而误导往往让受影响者吃哑巴亏--你找谁去?谁让你理改文了?可就像我的朋友吴所言一样:“当时就觉得改科是明智之举,不改就会吃大亏,而且好像大家都在改”。如果说冲动是魔鬼,那么误导堪称魔鬼中的魔鬼。
拒绝误导,基于人们对不同事物的正确解读和理性辨析。对媒体而言,是基于社会责任对错误信息的抵制和不传播,也是基于职业道德对科学理念的舆论引导。
附:高中生一窝蜂理转文必将自食苦果(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a778ee0100b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