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升学不看证书”条款被删说明了什么?

(2009-01-21 13:04:22)
标签:

小升初

择校

竞赛证书

录取条件

立法

教育

分类: 评事街

    日前,南京市“五大名校”及其所属分校向社会做出承诺:小升初不以竞赛证书作为录取依据;紧接着又传出消息,在江苏省立法机构讨论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时,有关“竞赛证书不得作为升学依据”的条款因存在较大争议,最终被未能写进该条例。
  

    学科竞赛证书到底在升学中管不管用?这个敏感话题因近日的“名校承诺”、“条款被删”等热点事件被传的沸沸扬扬。背后,是错综复杂的相关条法以及教育价值观的碰撞,绝非简单定夺可以取舍。
  小学生补课成风、竞赛频仍而致压力深重、身心疲惫早已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对此,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专家还是草根,包括把孩子送进补习班和竞赛场的家长在内,几乎都是反对的。在“兴趣”、“能力”等幌子下补习参赛,根本原因在于看中了那些证书在小升初时候的“含金量”,这是此类现象屡禁不止且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小升初不得进行考试或变相考试,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位由国家提供。而现实问题是:民众对教育资源的认知和评价不同,优质教育资源无法满足教育受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于是“择校”大行其道。而当被择的这部分优质资源仍然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时,就必然形成“择生”--招生学校用考试、竞赛证书等杠杠来择优。因为在学校看来,生源也是教育资源、也有优劣之分:你能择我,我当然也可以择你。
  因此,竞赛证书多在择校范围和择校人群中畅行就可以理解了。在国家政策和舆论监督的压力下,多数学校其实从来没有公开、高调喊出其“证书标准”,只是在报名及录取操作上加大分量;而多数学生、家长因其行为属于“择校”、自己先矮了三分,也只能拼命去攀爬学校的门槛,哪里敢质疑、反对按证书录取呢?这样的双向选择无疑催热了作为第三方的培训市场,在巨大的经济效益驱使下,社会办学机构也就卷入了各方利益的博弈,从而使得局面更加复杂。
  除了公派就近入学是依法无附加条件地提供学位,其他所有择校其实都有门槛,素质报告书、测试、奥数成绩单、获奖证书等等不一而足,而招生学校既有公办也有民办。在政策、舆论层面,公办校和民办校各有所倚,而义务教育和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在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上并没有形成完全和绝对的约束,这恐怕正是小升初“招生不看证书”这一被多数人赞成的条款最终被删而没有写进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主要原因。这一价值观在立法层面上被搁置,也会使此前的名校承诺仅仅成为招生学校的自律而不是法律层面的强制措施,因而也难以在全社会形成其应有的正面引导和示范效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忙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