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金融海啸,须重塑就业价值观

标签:
09届毕业生求职难金融海啸就业观杂谈 |
分类: 评事街 |
11月20日、21日,江苏省暨南京市2009届本科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江苏省2009届毕业研究生及高校师资专场洽谈会先后在南京举办,标志着江苏高校09届毕业生就业大幕正式拉开。自此到明年6月,大约有超过500场各类招聘会将陆续进行。
之所以说要“重塑”,是因为这些年说这个话太少了;就是有人说,也没有多少声音,更别谈形成共识、影响择业了。
在央视《直击华尔街风暴》节目中,主持人曾就危机的形成采访了一位美国专家。这位专家在分析其种种原因时谈到一条:最优秀的学生受到高薪等诱惑都到华尔街去了,他们创新了虚拟经济,但实体产业则缺乏最优秀人才。
不得不说,类似情况也出现在多年来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难”在某种程度上是失衡造成的:一是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与社会需求失衡,二是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可提供的岗位失衡,三是就业流向与区域经济发展状态失衡。造成部分专业成为市场滞销的“长线”,不少毕业生不愿意屈就普通工作,而在地区选择上则锁定中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所以,尽管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相当,毕业生还是觉得找工作难。
据了解,目前自感就业压力最大的,恰恰是一大批学习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华尔街金领们抱着纸盒子黯然离去的电视镜头让他们感慨不已,纷纷打算改变预期就业目标而另谋出路。其实,这样的扎堆在他们入学前就已经注定了:一方面,扩张了的高校一味地开设办学成本相对较低的金融、财经、证券、保险等“金领专业”,另一方面,考生在家长的引导下瞄准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高回报”的就业目标大量报考,人为形成所谓“热门专业”,而热门专业反过来更刺激考生选报,形成非理性的盲动循环。
从选择专业到选择职业,不少毕业生、包括他们家长的和社会的价值导向指向了高端、高薪、高层等目标,却轻忽视社会上更大的岗位需求是基层、蓝领、平薪、普通、边远的现实;对行业的选择则看好国有、垄断、外资、商贸等等,轻视制造、农牧、水利、加工、服务。
“三百六十行”,放弃了一大半,只盯着那一两个自己满意的行当和岗位。如此,就算没有金融风暴,早晚也会出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