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情感暴力凸显教育缺位
(2008-11-21 11:18:27)
标签:
性教育情感暴力教育缺位价值观教育 |
分类: 评事街 |
对媒体来说,大学生恋爱是个令人乏味老话题了。从曾经的“严禁”、“严处”到今天的“宽容”、“普遍”,从人性角度讲毕竟是进步和开明,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性行为泛滥、堕胎率猛增、性疾病传播、性暴力多发等等一系列显性问题,而异性交往困惑、性心理错乱等则是更为普遍的隐患。
虽然是“老话题”,但血却是新鲜的。
萌发于初中生的所谓“早恋”在当今校园并不鲜见,少男少女的情窦初开乃至卿卿我我,专家认为是当代人身体的“早熟”所致。这种对人体的科学分析加上“存在决定意识”的哲学经典,让人们对早恋现象已经能够正视。遗憾的是,当孩子们带着早熟的身体萌动跨进异性交往的门槛时,他们的心智和相关知识却停留在懵懂甚至是愚昧的水平。
因为文化的、体制的种种原因,性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曾经长期缺位。近10年来虽然有所意识、有所触及,但是在课程定位、教学形式、教育内容以及功效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换句话说,这一领域的教育教学改革跟不上学生身体“早熟”的速度。当大人们还在羞答答地谈性色变时,孩子们却已经“坠入情网”了。
性教育缺位的最大危害莫过于性价值观的错误。从教育的层面讲,两性生理知识是最浅表的,应该属于“常识”的范畴,也是性价值观的科学基础;从价值观层面讲,则应该确立“性”与自我、家庭、他人、社会的正确关系、正确态度和正确行为。由此引申、扩展为掌控人际关系的能力和社会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建立正确的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恋人关系、夫妻关系等等;最高的层面应该是责任感,即对本人、他人、家庭、社会负有且应该承担的责任,包括防止性病传播、生养教育和珍爱生命。
上述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广义上应该贯穿人的一生。作为学校教育,它应该分学龄、分层次、分阶段的实施,更应该视为道德教育、人格教育之一部,列入国家课程。尤其是在学生们青春萌动的中学阶段,更必须通过有效的教育助其树立正确的情爱观、价值观、人生观。
这不是说教,而是血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