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与诸媒体记者秋游南浔。朝发夕归,匆匆一日。虽走马观花,然从忙忙碌碌的都市喧嚣中逸出,驰于高速,极目四野,游于古镇,神追百年,终是放飞心情。
5点起床,6点登车,近7点方得出发。走宁杭高速,途中浓雾弥漫。于溧阳天目湖服务区候雾散,复前行,约10时抵达南浔古镇。
我没有来过这里,但是知道它属于江南,属于水乡,属于古镇。所以觉得它应该和我曾经游历的江南水乡古镇一个摸样,比如周庄、比如锦溪……

乌篷船(2008年秋摄于南浔)
雕花木门(2008年秋摄于南浔)
这种朦胧的感觉从踏进南浔古镇景区的第一步就变得清晰起来:河渠、石径、垂柳、拱桥、青砖、木窗、乌篷船、马头墙,还有被导游领着穿梭在老街上的各地旅游团……这样的场景似乎搁哪儿都是同一个镜头。只不过那被浓油赤酱熬得通红的猪蹄髈在周庄叫万山蹄在这里叫浔蹄罢了。
巍峨牌楼(2008年秋摄于南浔)

夹岸垂柳(2008年秋摄于南浔)
老宅斑驳(2008年秋摄于南浔)
摇啊摇(2008年秋摄于南浔)
做旧的场景(2008年秋摄于南浔)

临河人家(2008年秋摄于南浔)

石拱桥(2008年秋摄于南浔)
百间楼长廊(2008年秋摄于南浔)
既然眼前景欲说还休,还是探探陈年事吧。
古镇入口处有一巨幅游览路线图,标注着景区各个景点名胜古迹。上面有两处景点标注的朝代似乎很能标榜它昔日的繁华:一曰南宋、一曰明清。
南浔地属浙江湖州,于江苏毗邻,相拥太湖,是典型的江南胜地、鱼米之乡。南宋偏安杭州(临安),虽政治矮化,然经济文化却甚是发达。柳词云:“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其时南浔,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尤以盛产湖州辑里丝闻名天下,至清道光年间,其蚕丝出口产量已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0%以上。因此,南浔巨富众多,致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之谓(寓家财:象100万两以上,牛五十万两以上,狗三十万两以上),富可敌国。

南浔丝业公馆旧址(2008年11月14日摄)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极度富庶除了催生早期的民族资本外,肯定惠及了当地的教育。此地古来崇文重教,明代即“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宋、明、清三代出进士40余人,故而又多豪宅深院,雄楼美园。嘉业藏书楼、小莲庄、百间楼等蔚为大观,特别是张石铭旧宅的中西合璧特色,其欧式建筑的地砖、彩色玻璃均为法国原产进口,不输十里洋场的上海,为别地所罕见。

小莲庄的西式门楼(2008年秋摄于南浔)

中西合璧的建筑群(2008年秋摄于南浔)

草木掩映的嘉业藏书楼(2008年秋摄于南浔)
将钩沉的思绪从古镇的历史里拉回,沿着既定的游览路线漫步,所见是今天的南浔。
小莲庄秋塘残荷,颓败的枯叶仿佛在哀挽曾经的无穷碧别样红;官宦名流故居的墙壁上,是斑驳陆离的苔痕;河岸两边,店铺鳞次栉比却又千篇一律;招摇的酒旗下,店主人机械的吆喝叫卖;河道两边的步道是新石板铺就的,不时有摩托车驶过;
甚至,秋阳艳丽,晒得人横生暖意,抬头蓝天白云,低首碧水柳影……
这不是我想要的秋之江南水乡风景。
——它太干燥、太簇新、太明亮、太平铺直叙。

石桥上已经看不出沧桑痕迹(2008年秋摄于南浔)
酒旗摇曳(2008年秋摄于南浔)

曾经米铺今日茶馆(2008年秋摄于南浔)

新商业形态(2008年秋摄于南浔)
老宅秋韵(2008年秋摄于南浔)
于是,坐在老宅的回廊下,我开始想象我心目中的江南风情:
细雨绵绵,时断时继;水雾从河渠、池塘里生起,弥漫而氤氲;酥雨随风,草色遥看,垂柳摇曳,碧池悬影;一只乌篷船吱吱呀呀的橹桨,伴着几声犬吠鸡鸣;船过波起,轻轻地拍打着爬满青苔的河道步径;穿着蓝印花土布衣衫的女人蹲在河边,用木槌敲打着洗衣;沿河是青砖黑瓦马头墙的民舍,炊烟袅袅,屋檐下,燕子衔泥;河岸步道上,流动着油布大伞、丝绸小伞,挑担的、牵牛的、引车卖浆的、蓑衣斗笠,骑马的,坐轿的,前呼后拥,经年累月已经把脚下的青石板磨得光洁如镜;一曲丝竹飘来,余音伴着湿漉漉的烟雨,滴滴答答,似有似无;登楼凭栏,水晕烟蕴,古桥卧波,老树依稀,四野田畴,阡陌纵横,天地浑然一体,有如水墨巨画……

西山水烟(2006年摄于苏州西山)

山空新雨后(2006年摄于苏州西山)

烟雨五亭桥(2004年摄于扬州)

细雨水榭(2004年摄于扬州乾隆水上游路线)
太湖夕照(2000年摄于无锡)
梦里苇花(2007年摄于常熟沙家浜)
江南,可不就是飘渺烟雨,氤氲水气,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丝竹雅乐,粉黛金钗,吴侬软语,钓叟莲娃?
我在明晃晃的日光里做着烟雨江南的诗意大梦,在被商品物化的古镇追思男耕女织的惬意风情。
迷朦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睁眼时,难寻古南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