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2008高考考生心理调整教育 |
分类: 高考工作室 |
我不是专业人士,除了现在的抗震救灾,不知道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实施群体性的心理干预。但心理问题对高考考生而言,我觉得就是常年所讲的调整高考心态和应试状态,保持一种适度紧张和相对平静的心情,似乎还用不着“干预”。也许极少数人除外,但我看了这么多年的高考,尚未见到过心理崩溃的考生。
我以为心理压力的形成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外部事件造成,例如重大灾害带给人的心理损伤;另一种则是自身心态所致,如同夜经坟地,自己吓唬自己而增压。从高考考生的角度讲,外部源头无非是家长老师的期望值,高考竞争的激烈,同学中相互传染的情绪,录取比例的大小等等;而内心,则主要是对未来考试的不可预知和不可把握,表现为无助、无所适从和无望的心倦。因此,释放考生过度的心理压力,也要从这两个源头做起。即外部看大势:全省70%以上的高考录取率,南京已经跨越高等教育大众化而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城市行列;内心则以不变应万变,考一科丢一个包袱,应该越来越轻松。
心理专家说:考生需要适度的焦虑,对考试有利。在各类媒体上可以看到大量的关于考生心理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的资讯。而在我看来,调整考试心理,最好的专家就是考生自己。用一句经典的南京话来说:“多大事啊!不就是高考嘛!”自己把心态放平衡了,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在多年采访高考的过程中,曾经了解过一些考生、尤其是名校考生“考砸了”而被归结为“心理问题”的例子,但我偏偏不认为那些失误是考生的心理问题。例如:试题不难,尖子生却考砸了,因为他们不怕难题,不难的题他们反倒失手了;再如:卷子发下来浏览一遍,看见有大题不会就懵了,结果在“障碍”前踌躇,却误了解答其它题……这哪里是什么心理问题呢,不就是最基本的答题规则或技巧吗?这种并不孤立的现象揭示了一个看似荒唐其实确实存在的深层问题: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恰恰连最基本的应试手段都没有教会考生。或者反过来说:学生在令人窒息的应试教育模式里连考试技巧都没学会。
可见,在教育的层面上,改革应试教育比调整考生心理要难得多、也重要得多。
前一篇:三步解开心中“死扣”
后一篇:"高考考地震"是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