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2008高考家长心理教育 |
分类: 高考工作室 |
其实这位老弟的烦恼很多家长也有。越临近高考,就越不放心孩子的成绩。他们总是觉得孩子没有达到最佳状态,总是担心孩子考不出较好水平。特别是几次模考成绩揭晓以后,面对其实是正常的波动而忧虑、焦急,怀疑孩子能不能在高考中达到期望值。有时候孩子并不着急,家长却急得要死。
解开这个“死扣”,其实也简单。我以为走三步即可拆解。
第一步,解开考试成绩和平时学习纠缠的疙瘩。很多家长忧虑孩子的成绩,往往会拿考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和考试结果作比较:高了,开心;相等,接受;低了,惶恐。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要知道学习和考试原本就是教学过程中两个相互独立的环节,即使单单就考试而言,平时的课堂测试、期中期末考试、高考模拟考试和全国统一高考也是不一样的。影响答题发挥和考试成绩的因素很多,考生身临其境,即使撇开试卷内容,其心态、压力、情绪、注意力等等在不同的考试中也是完全不同的,而这种不同势必影响其成绩。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能作出高难度动作且很少失误,而到了重大比赛的赛场上却连连失手呢?这就是压力、氛围、临场心理、竞技状态等等影响所致。高考也就是考生最重大的赛事:超水平发挥,极少;正常发挥,不易;考砸了,常见。
第二步,解开家长心态和考生心态纠缠的疙瘩。两者之中,考生是主体,家长是客体,可常常见到家长“反客为主”。他们监督孩子的每一天复习,盯着孩子的每一次模考,评价孩子的每一科成绩。有的家长脸上写满焦虑,嘴里全是询问,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其实,考生对自己的应试状态有各自的衡量标准,也有各自的解压方式。停课复习后,他们每天面对的就是家长,在情绪上、心态上难免不受其影响。而一个焦虑烦躁的家长,又怎么能带给孩子舒缓和平静呢?
第三步,这是关键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解开未知成绩和期待目标纠缠的疙瘩。大考在即,现在除了调整应试心态,已经没有什么有效招数能让考生去“提升模考不理想”的学科成绩。而志愿目标,实际上存在“有效目标”和“期望目标”的差别。如果说期望目标是家长或考生对升学院校的理想值,那么有效目标只能是实际高考成绩与客观选择志愿的绝对值。烦恼的家长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则忧心可舒,忧虑可缓。
前一篇:祈福考生 平安高考
后一篇:调整高考心理最好的专家是考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