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乡土,心得自由——新年寄语
(2015-01-26 16:00:52)
标签:
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社区支持农业 |
最近,农场的同事们开始抢订回家的火车票,突然感觉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又到了一年总结的时候。
2014年对于农场的团队来说,这是我们开始创业的第三年,我总觉得我们这个团队跟其它创业团队不同,创业只需要解决业的问题,而我们其实是同时在创造自己的生活。年轻人到城市去工作,只需要按部就班,工作、结婚、买房子、生孩子……而在乡村,大家只能尝试创造属于自己的道路,结婚后要不要买房子还是在村里租房?在北京的村里租一套院子一年才两万,自己改造一下可以不做房奴。孩子的教育怎么办?团队的孩子多了,可否自己办社区幼儿园。似乎每个问题都在挑战传统的价值观。很多年轻人会因为这种种的不确定,在务农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城市中的各种宣传会让你感觉到在城市打拼未来一定会有“成功”的机会,虽然大多数人不过是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城市建设,在乡村里挣安稳的钱建设自己家园似乎不该成为我们的选择,因其打破了应试教育赋予我们的使命:进城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的工作难在哪里?其实,最大的难难在我们是在资本文明下逆趋势而行,大多数人无法跳出这个文明本身去看待自己的选择。
很多人都会问:社区支持农业CSA是一种商业模式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每个农民都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模式和他的消费者们建立直接连接,并以此为生计的来源。但CSA又不同于常规的商业模式,CSA农民作为社会企业家以生计为导向,不是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因此兼顾了环境和生态的价值,提供健康食物作为公共品,因此具有很强的公益价值。与此同时,这种商业模式不是排他的、也不是固化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农民和消费者都可以直接联系起来,也许只有若干个消费者和一个农场对接,或者是由消费者组织起来对接很多个农场建立配送点,这都是CSA。CSA的核心理念“分享收获”正是希望让这种真正可被复制的商业模式惠及更多生产者和消费者。
这一年,分享收获农场会员数量增加到了500户,还增加了海嘉国际学校、优山美地小区、五道口中关村二小、中国人民大学、望京北小河博识幼儿园的团购取菜点。与此同时,今年我们还派出了管理团队帮助搜狐畅游公司以及中建天津公司合作管理他们的农场,这也是对我们培养的年轻人的一种锻炼。“大地之子”学校食育项目的正式落地,这个项目还受到了南都基金会“银杏伙伴”计划连续三年的支持,虽然我们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学校”,但大地是母亲,我们就是大地之子,在农田中学习自然会得到生命的滋养,我相信只要来到农场的人都会获得收获,哪怕就是辨识“茄子的花是紫色的”,未来我希望我们可以完善一套课程,让更多人了解食物系统也是需要规划的,因为健康的饮食方式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农业的健康生产和环境的健康负责。
到目前为止,我们有北京顺义区40亩菜地,15亩养殖基地;通州区40亩菜地,110亩养殖基地。同时,我们的消费者还支持了公平贸易的生态小农网络中的黑龙江五常80亩水稻生产,沧州良心梨30亩果园生产,陕西合阳20亩苹果生产,以及返乡青年柠檬君和唐亮的柠檬和生姜,中科院蒋老师在山东的小麦种植产品面粉和面条等。所有以上土地的改良,都是靠我们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共同努力做到的。
不过,团队也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最初创业的八个人现在只剩下了四个;会员和农场真正沟通和互相了解的机会很少;农场还缺乏一个管理系统,产品体系这么复杂,光靠Excel文档和脑子记录,经常犯错误,还好会员总是给我们改进的机会;过年过节大家都出去度假了,菜的配送就减少很多,大家休息但是菜们不休息;农业生产风险比较大,比如前段时间一棚西红柿因为没有及时通风三分之二的苗都被烧掉了。
2015年我们想慢些走,做一些制度上的创新,让吃了几年我们菜的会员有更强的归属感,同时也让在农场工作几年的同事能够成为农场的主人。2015年我们还要举办第六届国际社区支持农业大会,这次会议无论是对我们团队来说还是对生态农业在中国的发展都是有重要的阶段性意义。
2014年对于我来说意味着啥?意味着我用了30时间,终于找到了人生下一个30年想要过的生活和从事的事业。我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后顺利出站,导师评价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都给传统社会学学科眼前一亮的感觉。的确,大学本应该能引领社会思潮,成为社会创新的发源地。这也是我曾经想要做一名教师的原因。这个理想貌似暂时离我远去,因为我现在不能放弃正在进行的社区支持农业的实践,而高校对于论文发表和研究成果的考核和我做学问的兴趣点已经相去甚远,我不想在完成一篇篇论文发表的任务中浪费时间,更不愿为了多些收入走入不断进行课题申请的怪圈,教育不该走向学科分化,脱离人和人的生活和社会现实。其实,我的教育理想不过是通过另一种方式在实现,在农场里读书、写作、引领更多年轻人务农,倡导更多人关注三农问题。
2008年开始真正踏上土地做起农业以前我从未有过长期的在乡村生活的经历,即便去乡下调研,那个时候也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在观察农民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生活的真实,只有在乡村的时候才感受的深刻,每每回到北京便总有分裂的感觉,乡村建设的可能性在城市生活的瞬间被击碎掉,甚至乡村只是我们写一篇可以发表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的,乡村不该衰败,可我们又能怎么样?尽管有很多人倡导三农的重要性,可这个社会并不愿意付给农民足够维持乡村有尊严生活的费用,辛苦的劳作并没有被市场所认可,无论你生产的农产品品质如何,也不能凸显那些蕴含于其中的真实价值。
六年来,乡土生活工作收获最多的是对于乡土文化重要价值的认知。在当下滚滚的资本浪潮中,工业化的代价不是向在乡土上生活的弱势农民转嫁,让他们种地不挣钱只能进城务工,就是向自然转嫁,制造环境污染。而乡土生活是一种自在的生活,生活中没有过去读书时对于某种理念的认同而刻意为之,比如素食主义、简朴主义,生命中越来越不再需要“主义”,因为你生活的地方即是你工作的地方,你的工作为生活创造财富,财富又回归生活的社区。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最好的媒介,土地是包括人在内陆地生命回归的终点。在农田中生活,因为不可能每天自己杀猪杀鸡,所以食谱一定是以素食为主的,而每天在田里干活容易脏,也就不需要天天换洗,而且还必须穿得舒服,减少了很多购买新衣服的欲望,加上我们会员时不时给送过来一些二手衣服,也被我们团队大家分掉了。在农场里工作,物质上很少依赖外界,感觉人真的不需要那么多,有衣服穿有好的食物吃就够了,有电脑有网络也不会切断了解这个世界的各种信息。在思想上,每天都有更大块的时间可以思考问题,思想上不再受到现代媒介无所不在的广告和价值观的轰炸。这样的生活让人格外觉得自由,这是身心上的真正自由,对他人和他物所求越少,自由也就越多。很多人会觉得在农场孤独,可是我觉得孤独正是人需要感受的宝贵情境,人容易相互影响而做出并不客观的评价和判断,在孤独之中寻找人生的真谛,独立思考和寻找答案正是我们生命中给予我们能量的重要路径,这不是我们追求的自由的本质吗?住在农场,不再焦虑的考虑买房子,少了很多思想上的束缚,突然觉得自己兜里的钱多了起来,也就有更多时间思考真问题,更多精力去完善自己、帮助他人。
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如果不是在土地上劳动重塑自己的生命轨迹,也许没有现在人生如此之丰富。感谢你们与我一路携手同行。
愿新的一年有更多的人与我们一起守护大地、分享收获!新年快乐!
掌柜:石嫣
2014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