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机,要说信你不容易

(2014-12-21 14:22:13)
标签:

可持续农业

有机农业

ifoam

分类: CSA研究推广中心

    (作者:萧骚

近些时间,PGS概念在中国被炒得火热,似乎PGS一个词就能解决信任问题,却还未看到真实落地的组织形态。本文中我想谈谈PGS是怎么来的,当下遇到哪些困难,未来该如何发展。

PGS英文含义是参与式保障体系,PGS为何出现主要应对的是TPS即第三方保障体系出现的问题:首先,TPS的成本高,特别是当下中国的有机认证,种几十个品种蔬菜,一年认证费就要一二十万,这费用几乎是排斥小型农场参与有机农业,只给资本雄厚的大农场获得认证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标准认证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减少监督成本,因为这些部门认为大农场容易监管,有钱任性造假的风险会相对更小,这样就减少了媒体报道有机产品造假的事件中给政府带来的负面影响。总之,看起来政府想的是有机农业反正也养不活中国人,设置高门槛也减少我们的压力。所以其实一个吊诡的现象就出现了,那些能够拿到认证的大型农场,短时间发展起来的,很多生产过程并不能做到严格有机(保证化学农药和化肥在主观操作上全过程严格不使用),就像一位认证中心的朋友说:少用些化肥也没什么不好。这样的一种观点认为少使用就已经很好了是影响很多农场的生产标准的。而大多数小型生产者能够做到过程严格不使用农药化肥的,则基本上没有经济实力拿到认证。

由于没有认证,对于小型生产者进入市场就又增加了难度,于是乎,很多国家的小型生产者就自己组织起来,建立自己的认证体系。这样的认证体系,农民是有参与权的,这样的保障体系不在架在农民和消费者之间,多数保障体系的考察者都是农民、消费者共同组建的。

说到根本,PGS是在构建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直接建立连接条件下的一种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信任保障体系。

现在为何国内兴起对于PGS的讨论,背景应该也有以下几方面:

一.               CSA的出现。CSA是基于家庭农场和消费者建立的直销关系,现在所谓的宅配公司很多连自己的生产基地都没有,并不是CSA模式,CSA消费者和生产者已经建立了信任。所以,在这个体系之下,CSA本身就是一种PGS

二.               中间销售平台的需求。国内的农夫市集组织,一般采取向农户收取摊位费或者向场地提供方收取活动组织费的方式,有些农夫市集自己会销售一些外地农产品,赚取一些收益。因为国内绝大多数农夫市集不同于国外的农夫市集是靠一个非营利机构来组织,项目资金支付基本运营成本。所以农夫市集也必须要考虑生存问题。

农夫市集并非中立的第三方,它的营收也要来自市集的规模,一些农夫市集还没建立起标准就急于扩大规模,中间因为一些农户出现了生产的真实性问题,消费者提出后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答,于是这些平台也急于引入一个保障机制。

虽然带一些消费者去考察,跟农场聊天等方式都是可以起到一定的建立信任的作用,但是大多数考察的人没有做过生产并不专业,有机农业是过程控制,也就没办法看到真实的生产情况。

农夫市集靠几个人经营管理,不能实现真正的农户参与,也就必然导致利益被固化,平台监督的作用几乎消失。

个别农场主很有理念,不因为短期经济利益使用化学品,但这些农场主很多并不住在农场,手下的农民常规农业操作已经成为习惯,看到虫子就手痒痒,所以,可能有些违规操作农场主本人也并不知晓。

在国内做农业投入品的问题也比较大,比如有可能农场主买的苹果的套袋,本来不希望袋子中有农药,但可能加了农药才能效果更好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机制使得制造商还是加少量药,结果使得苹果农残超标。

 

三.               虽然有机农业原则之一就是期待改变传统产业链中不公平的结构,但现实仍然摆在面前,做农业生产的周期长,收益占比也比较低,小规模农场产品没有持续性、量也比较小,所以对于电商平台的价值就比较低,因为不能形成规模效益,营销产品策划投入巨大。就比如你的生态大米特别好,但如果只有一万斤,对于电商来说无论卖多高的价格,都不足以覆盖成本,更别提有利润了。

 

对未来PGS发展的建议:

一.               PGS要真正找到需求的出发点。现在已经很多CSA农场已经有足量稳定的会员,信任已经建立起来了,PGS并不是他们所需求的;类似农夫市集或者电商平台需要PGS体系,但我不看好这个需求点,因为归根结底第三方平台是第三方,不能跳离TPS可能的问题。

二.               PGS切入点应该是农民和消费者真正自组织的出现。例如,农场共同购买来解决肥料、生物源农药、种子的问题,可以给供应商议价和考察质量。农夫市集应该是组委会制度的,即农夫市集可以收费可以挣钱,但所属权应该明细,到底是所有农户所有,还是消费者所有,并不是个别的几个消费者就能代表消费者,因为正如我所言,农夫市集执行团队之上如果没有一个理事会,那会形成固化的利益。理事会可以每年轮流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中自荐或推荐。理事会可以制定规则,由执行团队来具体实施。

如果没有自组织,上海的某个团体去内蒙考察羊肉,回来就说这是PGS体系的牛肉,这不是PGSPGS一定是要由非固化利益的、产消双方共同或者一方大多数参与的。

三.               PGS要制定标准,要有匿名评审制度。向TPS的考核体系学习,但可以简化生产标准的复杂部分,PGS小组由农场主和消费者组成,根据考核表格的内容进行评价。

四.               农场应该有更多的参与。农夫市集的组织如果有记录有章程,每个农场都是可以贡献组织能力的。但如果农场只是参与市集的销售,甚至在某些市集的参与中不能获得足够透明的信息,虽然近一两年,生态农业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支持,但真正的生产者还是生存比较困难的,这或许是整个社会不平等产业结构的一个缩影。有很多零售商店或者电商,仍然是在不同农场简单比价后选择最低价格的产品进行销售,但他们能对产品的生产真实性付多大责任呢?

五.               PGS要尽可能区域化,比如北京昌平区农场组织,四川成都地区的农户组织,福州地区农场组织,PGS可以依托CSA农场构建销售渠道。

 

想到这些,供大家参考、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