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要说信你不容易
(2014-12-21 14:22:13)
标签:
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ifoam |
分类: CSA研究推广中心 |
近些时间,PGS概念在中国被炒得火热,似乎PGS一个词就能解决信任问题,却还未看到真实落地的组织形态。本文中我想谈谈PGS是怎么来的,当下遇到哪些困难,未来该如何发展。
PGS英文含义是参与式保障体系,PGS为何出现主要应对的是TPS即第三方保障体系出现的问题:首先,TPS的成本高,特别是当下中国的有机认证,种几十个品种蔬菜,一年认证费就要一二十万,这费用几乎是排斥小型农场参与有机农业,只给资本雄厚的大农场获得认证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标准认证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减少监督成本,因为这些部门认为大农场容易监管,有钱任性造假的风险会相对更小,这样就减少了媒体报道有机产品造假的事件中给政府带来的负面影响。总之,看起来政府想的是有机农业反正也养不活中国人,设置高门槛也减少我们的压力。所以其实一个吊诡的现象就出现了,那些能够拿到认证的大型农场,短时间发展起来的,很多生产过程并不能做到严格有机(保证化学农药和化肥在主观操作上全过程严格不使用),就像一位认证中心的朋友说:“少用些化肥也没什么不好。”这样的一种观点认为少使用就已经很好了是影响很多农场的生产标准的。而大多数小型生产者能够做到过程严格不使用农药化肥的,则基本上没有经济实力拿到认证。
由于没有认证,对于小型生产者进入市场就又增加了难度,于是乎,很多国家的小型生产者就自己组织起来,建立自己的认证体系。这样的认证体系,农民是有参与权的,这样的保障体系不在架在农民和消费者之间,多数保障体系的考察者都是农民、消费者共同组建的。
说到根本,PGS是在构建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直接建立连接条件下的一种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信任保障体系。
现在为何国内兴起对于PGS的讨论,背景应该也有以下几方面:
一.
二.
农夫市集并非中立的第三方,它的营收也要来自市集的规模,一些农夫市集还没建立起标准就急于扩大规模,中间因为一些农户出现了生产的真实性问题,消费者提出后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答,于是这些平台也急于引入一个保障机制。
虽然带一些消费者去考察,跟农场聊天等方式都是可以起到一定的建立信任的作用,但是大多数考察的人没有做过生产并不专业,有机农业是过程控制,也就没办法看到真实的生产情况。
农夫市集靠几个人经营管理,不能实现真正的农户参与,也就必然导致利益被固化,平台监督的作用几乎消失。
个别农场主很有理念,不因为短期经济利益使用化学品,但这些农场主很多并不住在农场,手下的农民常规农业操作已经成为习惯,看到虫子就手痒痒,所以,可能有些违规操作农场主本人也并不知晓。
在国内做农业投入品的问题也比较大,比如有可能农场主买的苹果的套袋,本来不希望袋子中有农药,但可能加了农药才能效果更好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机制使得制造商还是加少量药,结果使得苹果农残超标。
三.
对未来PGS发展的建议:
一.
二.
如果没有自组织,上海的某个团体去内蒙考察羊肉,回来就说这是PGS体系的牛肉,这不是PGS。PGS一定是要由非固化利益的、产消双方共同或者一方大多数参与的。
三.
四.
五.
想到这些,供大家参考、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