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靈魂、社會
(2014-11-05 20:44:25)
标签:
文化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 |
分类: CSA研究推广中心 |
薩提斯‧庫瑪 (Satish Kumar)
好事情總是三個一起出現。每個時代的哲學家、行動主義者和思想家都以三個一組的概念來表達他們時代的精神。希臘人談真、善、美,印度教徒說真、覺醒、喜樂(sat、chit、ananda)。佛教徒從佛、法、憎和非暴力、克制、簡樸中得到力量。基督徒有聖父、聖子和聖神,也有安貧、貞潔、服從。法國的革命家以自由、平等、博愛來涵蓋他們的願景。美國憲法的起草者以生存、自由和謀求幸福來表達他們的渴求。當代追求新時代的人尋求心、身、靈的安好。
還有更多三個一組的概念,但我只想指出,簡單地以三組字或詞語組成「真言」(mantra)來構建偉大的願景,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技巧,讓人們團結起來,令他們感到有能力為改變自己和社會而努力。
以上所有三個一組的概念都有巨大的力量,而它們本身也是好的,但他們都只強調了人類的追尋的一個方面。它們都適用於它們的時代和社會脈絡,並且為人類作出了貢獻。
在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之後,以及在很多社會、工業和技術革命之後,人類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是一個強調融合和整全的生活方式的時代。這是生態的時代。為了面對時代向我們提出的挑戰,我們需要能夠表達我們追求連繫和社群的新的「真言」。我們渴求自身、社會、精神和環境現實的諧協;我們需要包含這渴求的新的「真言」。土壤、靈魂、社會這三個詞語組成的「真言」,也許能滿足這需要。
土壤是所有生命的起源。它是我們站在上面並頼以為生的大地。我們從泥土來,也將回到泥土去。大地、地球和其他一切都是由土壤滋養聚合。我們的食物和居所都是土壤給我們的禮物。土壤既是實質的東西,也是一個隱喻:它代表了整個自然界,包括地球和令生命得以持續下去的地球表面那幾吋泥土。
把土壤放在靈魂和社會前面,是為了確認它作為生命起始的位置。長久以來,我們人類把自己看成為最優越的物種,理所當然地認為地球屬於人類。我們一直相信,整個自然界的資源是供給我們使用和為了我們的利益而存在。這種想法已經存在太久了。
現在有一種新的覺醒;我們意識到地球是活生生的。地球是「蓋亞」(Gaia);它是一個自我調節的系統。所有在其中的生命都有自存的價值,都應得到尊重。
「蓋亞」是希臘文,代表地球女神。「蓋亞」在梵語則是宇宙的意思,而古老的「吟唱」真言(Gayatri mantra)就是向宇宙女神表達尊崇。
Om, bhoor bhuvah swah
Tat savitur varenyam
Bhargo devasya dhimahe
Dhiya yonah prachodayat
那無所不包的、大地、世界和自我
由太陽燃點,由風所吹拂
給天使喚醒
願一切起動並得到普遍智慧的啓示
在印度的傳統裡,所有梵語文學、哲學、天文學、科學和精神生活均源於「吟唱」真言,因此微細的生命形式中最微細的也是莊嚴和神聖的,而自然秩序中的每樣變化方式,它們本身就是一個個的典禮,是濕婆神的舞蹈、非凡的戲劇,也是歡欣和喜樂的基礎。
「蓋亞」生態學家敬愛大自然。他們照顧大自然不是因為害怕她衰亡,而是因為對她有著最深刻的愛。「蓋亞」生態學家跟抱著負面看法的環保運動倡議者不同。後者挑起了人們這樣或那樣的恐懼。他們倡議保育既因為大自然對人類有用,也因為他們害怕人類生存的終結。相反,對大自然抱著敬愛態度的生態學家,他們讚嘆所有生命完全地互相依存的事實,並且有節制地對待自然界,不論是否存在過度耗用資源、污染或絕種的問題。這些問題出現,是因為我們相信人類較其他物種優越,認為人類有權控制一切。如果我們是基於自然界本身的存在而跟她和諧相處,而不是因為任何功利目的,那我們根本無需擔憂過度耗用資源、污染或絕種的問題。
照顧土地跟照顧靈魂是緊緊連繫在一起的。如果我們在我們靈魂裡培養了愛、同情、侍奉、慷慨精神和對整全生命的認同,並在所有活動中培養美善,我們就不再需要索取、佔有、擁有和耗用。當我們忽略精神上的滿足的重要性時,我們會感到不滿、抑鬱、渴求和迷惑。然後我們為內在的疾病尋求外在的治療方法。我們在物質主義、消費主義、權力、控制、主導和擴張中尋求滿足和快樂。這種追求帶來的生活方式不利於跟自然界建立一種健康的關係。正因為這樣,各種土著文化以至道教、佛教、基督教、印度教、耆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其他所有文化傳統裡,古代的智者都強調要重視靈魂的需要,因為那是照顧自然界的一個前提。
當我們的靈魂的特質成熟時,我們會得到啟發,會通過我們的經驗和想像來欣賞四週的世界。我們將可以對宇宙的神秘唱讚歌;我們會用詩詞和畫作、舞蹈和戲劇、音樂和默劇來表達我們對自然的感激和在其中得到的喜樂。這樣我們靈魂的需要會得到滋養,我們會獲得內在的安好和感到知足和完滿。
照顧「蓋亞」和照顧靈魂為我們照顧家庭、社群和社會提供了基礎。當我們靈魂中愛和同情的質素增加時,非公義、非平等和對弱者的剝削就會減少。競爭、個人的野心、個人主義和自我中心也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