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种地博士程存旺:做个快乐的农夫

标签:
转载 |
有如此多的头衔加之于身,但他总喜欢把自己称作——农夫。
“生态农业、环保农村、合作农民、公平贸易、城乡互助,这就是我的三农梦。”
与程存旺博山的初次见面是在常州大学开展的一次三农知识宣传活动中,印象里的他,总是以一身休闲的运动装示人,鼻梁上的一副黑框眼镜更显斯文,出门在外的他老喜欢背着一个黑色双肩包,即便有时显得与他的服装格格不入也一直如此。
他是福建人,从本科开始又一直在北京读书,怎么会跑到常州、跑到武进来开办这样一个农园呢?这话还得从08年说起。
当时,程存旺还是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二年级的学生,因为不满足局限于在书本中进行纯粹理论性的研究,向他的导师提出了是不是能做一个实体农场,边做经营边搞研究。
这个想法得到了他的导师以及学院方面的大力支持,通过各方努力最后成功以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的名义与北京海淀区政府签署了试验区的合作协议,“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就此诞生,程存旺顺理成章成为了主要负责人,所以,可以说,常州的大水牛市民农园是小毛驴“同父异母的弟弟”。
“其实,一开始我的研究方向并不在农业,本科读的是当时十分热门的工程管理和房地产专业,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本农村调查方面的书,便开始对“三农”问题产生了兴趣。”回想到当初思路的转变,程存旺表示纯属偶然,笑谈也许是命中注定。
同年暑假,他就参加了农村发展人才培养计划,从上农业知识、农村经济理论的课程起步,深入河北、河南等地农村做调查研究,每年定期带着社团成员到农村调研,随着对三农问题的逐渐了解,到报考硕士研究生的时候,程存旺顺理成章地转向了农业领域。
“对于三农,我做过很多方面的课题,包括在黎族村子里研究乡村冲突,也曾在农村帮助组建过合作社,还调查过氮肥的使用,最终把方向定在有机农业方面,是因为听了导师关于生态农业的讲座。”程存旺告诉记者,当时为了专心把小毛驴做好,他选择了休学一年。
事实证明,小毛驴在程存旺的手里开展的十分成功,不然后来嘉泽镇政府也不会机缘巧合地通过介绍,找到了这个项目、找到了他,否则常州大水牛市民农园也就还只是一片荒地。
“如数家珍的农场回忆总是让我感到快乐,现在大水牛就是我的战场、我的家园。”
2010年,为创建大水牛市民农园,程存旺带着他在北京的团队来到常州做市场调查,“有足够的市场空间这是首要条件,因为对于CSA农园的研究的最终理想就是让其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存活下去并被广泛接受。”
大水牛正式对外运营5个月就已招募到65个会员的成果,已足以证明当时程存旺对于常州市场的调查,是正确的。
市场允许后,接下来便是组建新一批的成员团队、取样检测、规划建设,修水渠、开荒、平地、盖猪舍鸡舍、修停车场……有了之前创建小毛驴的经验,大水牛的先期建设,程存旺可谓得心应手。
但是,过程中他也遇到了很多棘手的、之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因为长期在北方生活,我们团队对这里的黄梅季节的特性很不了解,想不到会有那么大的雨量,当时把农场的土地整个都淹了,如今我们建鸡舍的那块地原来都是池塘和高岗,一开始并不理解为什么农民要把地挖得高得高、低的低,之后才知道农民是为了避免黄梅季大雨把整块地淹了,只好牺牲一部分土地,把它挖成池塘,剩余土地垒高,在高处种植农作物。”
说起自己当初的“愚笨”,程存旺不免显得有些尴尬,感叹自己还是工作经验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
他表示,今后一阶段大水牛的主要工作一方面是要加紧招募会员,另外一方面就是做好会员服务和生态农业技术的软件支撑,除了把农场的大食堂弄好,再铺设一些草坪供市民休息之外,还会精心建造一个育苗玻璃温室,“一句话,就是把大水牛建成一个让百姓吃的安心、玩的开心的全民休闲乐园。”
“愿做农业的年轻人何其宝贵,即便经验不足,我都愿意招来共事。”
在大水牛市民农园里,除了程存旺这个种地博士之外,还有15个和他一样对生态农业有着美好向往的年轻大学生们,工作在各个不同的岗位上。
他们当中,有三位是程存旺从北京带来的,可以称的上是大水牛的核心技术人员。
刘继虎,青岛农业大学养禽与禽病防治专业2010级本科毕业生,来到大水牛已经快有一年的时间,平日里主要负责农场养殖区的技术后勤。
08年的时候,刘继虎在山东潍坊一家大型养鸡场实习,据他的描述,那里的工作环境完全是封闭式的,终日只能待在养鸡大棚里,只有午餐时间才可以见到阳光,而且天天与各种激素和添加剂为伍让他打心底里憎恨着。
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在青年文摘上看到了一篇关于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的报道,对那里生态、环保的种植理念很是向往,于是,年轻冲动的他便毅然选择了辞职,拉上行李箱就踏上了北上的火车。
“现在想想当初确实有些冲动,只想着自己的专业挺吃香的应该没问题,完全没有考虑到万一人家不要我的话自己该怎么办。但一路下来证明当初的冲动是正确的,不管是在小毛驴还是大水牛,看着农场从一片荒地走到如今满园欣欣向荣的模样,别提多开心、多骄傲了,生态农业这条路我会坚持一直走下去。”25岁的刘继虎脸上洋溢出的笑脸让人动容,这是一个年轻人对梦想的期盼,更是一个农民看着自家果实丰收的喜悦。
和刘继虎一样,其余的大学生们也基本都是自己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联系上程存旺和他的市民农园的。
“现如今,愿做农业的年轻人何其宝贵,即便经验不足,我都愿意招来共事。我们不是大学生、不是博士生,只是一群耕作在土地上的农夫而已。”
记者 镇晓丹
编辑 小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