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何去何从,民营医院何处发展
(2016-02-24 15:35:07)羊年过去了,猴年来了;“只生一个好”走了,“鼓励生二胎”来了;公费医疗、新农合走了,全民医保来了。作为一个曾经的医生,我想问:医院,你们准备好了吗?他们可是在虎视眈眈了!
首先、从形式上看,借助移动终端工具积累了大量的用户群之后, 竞争阵地正在从线上转移到线下。但无论是先期积累患者后吸引医生,还是先期聚集医生群体后吸引患者,就当下医疗市场而言,优秀医生始终是核心资源。线下诊所大战,其实就是优质医生资源争夺战将要上演。从这个意义上讲,移动医疗公司之间的竞争已经进入异常激烈的阶段。
其次、这些移动医疗公司在逐步进行商业模式实践。建立线下诊所,就给诊疗行为的收费提供了渠道和可能,也能够实现与现有医保、价格、税收等政策法规对接。由此可见,建立线下诊所,是他们正在构建的商业模式中的关键环节。
第三、是他们规避法律风险,实现合法经营的需要。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行医、卖药”都是职业行为,机构必须有“行医、卖药”资质许可,从业人员也必须有相应资格且在有资质的机构“行医、卖药”。移动医疗公司都不是医疗机构,不具有医疗许可证,所以虽然医生多点执业逐步放开,虽然在移动医疗平台上的医生具有执业医师证,但是,在该平台上只能进行咨询,不能进行疾病诊断、开处方等诊疗行为,否则将涉嫌违法。因此,建立诊所后,医生以注册的诊所为依托进行诊疗行为就合法了。
我们可以简单的勾勒出移动医疗的完整路径:医疗市场潜力巨大利润诱人——争夺优质医生资源——吸引患者来——进行诊疗获利。这一路径借助于互联网和诊所,并在国家现行法律框架允许范围内实行。还有一部分路径是健康管理,与医疗是有区别的。
而当我们勾勒出其路径后你是否很眼熟呢?对!其实质就是一个“民营连锁诊所”。民营医院大家都很熟悉,在中国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有专科诊所的和综合住院的,有普通的和高端的,有独资的和合资的,五花八门形式多样。
那么如果我们将移动医疗公司归到民营医院一类来看,就能比较感性的了解其真实处境了。
在大城市里随处可见的民营医院(诊所)他们的处境如何呢?可以用“艰难”二字来形容。多数民营医院在其运营过程中病源是他们的命根子,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广告宣传来吸引病人;通过聘请知名专家坐诊来吸引病人,通过与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合作输送病人,通过与急救机构合作输送病人。大家看移动医疗的跑马圈地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是否与上述方法有相似之处呢?
这与大型公立医院“生意火爆”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会如此呢?
首先,国家宏观政策相关。公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是国家的义务,因此,国家举办公立医院确保实现所有公民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留给民营医院的空间并不大,随着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提升,这个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基本的、方便的、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解决了普通公民的“看病”问题。而民营医院只能是在高端服务,医疗美容,口腔或政府通过社保基金购买基本医疗服务等领域发展。
其次,公立医院垄断几乎所有优质医生资源,这是核心竞争力。公立医院,有着完整的培养系统,医学生从毕业到成长为一名优秀医生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多方面的训练,这些只能在公立医院完成,医生对于培养他的医院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而民营医院基本是没有这个条件来自己培养出优秀的医生,只能通过引进,但这也是困难重重。医生本人后期发展,所在医院,团队合作,等诸多因素都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由此,没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核心竞争力民营医院自然步履维艰,而新兴的移动医疗公司试图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打破现有的种种限制显然是一厢情愿的。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移动医疗公司的定位更加纷繁复杂,扑朔迷离。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作者简介: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生从业3年,大型医药企业销售及管理工作8年;现医药领域知名律师。北京京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北京平合医患中心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