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馥斋】丁林评诗(3)|| 《豹》 / 里尔克

标签:
林馥娜博客丁林评诗诗歌诗论文化 |
分类: 丁林评诗 |
【旷馥斋】丁林评诗(3)|| 《豹》 / 里尔克
◆豹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杆
缠得这么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冯至 译)
◇丁林点评:
这首诗被称为作者的“咏物诗”的代表作而广为流传。它不但用寥寥数语让人身临其境般地体会到豹的困境(说不定他因为写了这首诗而成为了动物保护协会的祖师爷),也把自己的经历融入其中,可大可小,让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内涵。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交代了豹的生存环境。作者通过夸大的描写来给予读者更深的震撼和想象空间:一只豹“眼神疲倦”到“什么都无法收留”,已经完全写出了这个小小空间对豹的精神和肉体的折磨。铁栏杆的外面正是宇宙,而“没有宇宙”则是豹的困境——它没有办法离开这个牢笼。即使宇宙就在栏杆后面,可是对他来说,存在与不存在无异。
前面四句是环境描写,中间四句则是写了豹在栏杆后生存的现状。作者连用“强韧”,“柔软”和“极小”,“伟大”这两组相反的形容词,用于还原豹的本性,和描写牢笼带给它的改变。它虽变得不如原来那般威风凛凛,“力之舞”一词表明它仍然心念它往日驰骋原野的雄风。它的脚步虽然变得柔软,可是仍然不停地漫步,结合“力之舞”,暗示了它对自由的向往——而这向往,正是它那因被囚禁而晕眩的“伟大的意志”。
最后的四句则是从侧面描写了豹的内心,可悲的是同时也是宣判了豹的“死刑”。它对外界的事物仍然敏锐,眼帘撩起的瞬间就做好了准备——可是什么都不会发生,它什么都不能做,因而一切都“化为乌有”了。这四句写的非常紧凑,一下子引起了读者的紧张感,进而转化为失落,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许多人认为,作者里尔克写这首诗是表达了他自己对现状的苦闷。这首诗写于1903年,此时作者初到巴黎,受到不熟悉的大城市和疾病的困扰(来源于百科)。这首诗中描写的豹,正是巴黎动物园中的豹。作者或许是从豹的困境中看到了自己的困境,因而产生共鸣写出了这首诗。
诗评者简介:
丁林,90后,生于广州,求学于国外。作品发表于《作品》《六盘山》《草根诗刊》《丹荔》《惠阳文艺》等刊。
旷馥斋公微:kfz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