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拟透参萦绕事,未曾顿悟已经年”

(2006-08-10 17:02:28)
标签:

林馥娜诗歌

分类: 众说馥娜

 

 
“正拟透参萦绕事,未曾顿悟已经年”
“正拟透参萦绕事,未曾顿悟已经年”[1]
——林雨诗集《沉》论
萧 映
 
  具体的写作人或具体的写作总有一种自觉不自觉、清晰或不清晰的精神或主旨的导向,我一直想安静地潜心于一个诗人的秘密,从文本中的裂缝或不透明处开始,从对一个诗人的写作的想象开始,惟内心保留了阅读和研究的尊重向度和自由向度。林雨的诗集《沉》分成《近处之远》、《咳嗽的自由》、《暗香》、《时光的痕迹》、《浮云流水》五辑,由书名和分辑可以看出作者架构经营的用心。诗人还每辑自写旧体诗词一首,形成一种特殊的阅读经验,“藉有形寓无形,藉有限表无限”,使有限的具体形象与它所暗示的境界融为一体,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生生不息的想象世界,并使读者在审美过程中获得超越感的愉悦,扩充了文本的深度。
  在我看来,林雨的写作,其核心是记录了一个人如何承担的历程。这个历程与每个渴望探求存在的人息息相关,这是单一的文本掩盖不住的真的感觉和声音。林雨并没有逃脱时代加于一个写作者身上的种种矛盾和困挠,因而她的诗作呈现出一个注重个体的内在经验的当代诗人直觉式的感受、透悟以及想象的热情,并在一种逃避与回击的姿态中与时代联系在一起。
  林雨的诗歌有一种对时光的持久关注,一种在路上的艰辛。这种对人所处状况的深切感受如此透彻和充分地体现在她的诗歌中。不管是那些忧伤的叙述,还是在充满情感的回忆中,总包含着希望的因素。我喜欢这种清明中饱含温柔的感觉,世事看得剔透,却仍愿抱持温热的心情生活。诗人在或温柔或朴淡的书写中,呈现的是一种自我承担的力以及生命的尊严,清醒中饱含着温润,体悟中仍怀着悲悯。
  林雨的诗歌关注于普普通通的真实,禀情陈志,应物斯感,表现出对生活与生命的真实感受。在她的诗作中我所体会的是“平常”二字,是平常、朴实而深刻的自性。诗人在具体事件的真实上有着难以言传的敏锐和理解,因而她的内心是在扩张,她的作品也因此扩张:
 
哥哥运淤泥的野鸡车
往返在午夜后的街头
不听话的泥沙一路哗哗地撒
天亮后一定会招来城里人的骂
为了早点干完活
哥哥和弟弟
把一车泥垒得比山还要高
 
哥哥的车在街灯下
颤颤巍巍往前晃
弟弟仰在泥山上睡着了
松软的泥沙托着他
就像回到了一直想回的老家
 
倒完最后一车泥
哥哥掉头往回赶
三个钟头后还要去干活
再过九个钟头,还得送弟弟坐火车回家
 
弟弟?弟弟呢?!
想到刚刚卸掉的泥山
哥哥的身体在发抖
哥哥的世界在塌方
 
扒开一层层的泥沙
弟弟静静地趴着
他自小就喜欢不停地在梦中变换睡姿
母亲说那是月亮娘娘摇着他到处去玩了
这回,他一定是回到了山青水绿的老家
——《民工兄弟》
 
  这首诗在诗行的组建和诗节的构成上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又充满着开放性。这种富有规律又充满张力的诗节,细心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又突显了反思的本质。诗作的最后三句“他自小就喜欢不停地在梦中变换睡姿 /母亲说那是月亮娘娘摇着他到处去玩了/这回,他一定是回到了山青水绿的老家”使读者在惊奇之中又深刻感受到一种悲怆和凄楚。
  这首诗迫切地渴望加强诗歌同我们的生存境况的联系,显示出从生活事件中提取的质询生活的洞察力。她如此真实地观察和描写普通的民众,专注于其境遇和命运,真切地写出他们的苦难和挣扎。国家的命运,时代的命运,在现实中总是被每个卑微的个体承担下来的。苦涩的美感使诗歌跳跃性的意象赋予生命感的实质内容。她以诗意的目光表达了对现实生存的深切关怀,同时,诗歌自身也通过这种关怀而获得生命的力量。
  应当注意的是,这类诗在表达方面往往会因为情感失控流于表象,但诗人在创作中始终保有对生命的沉思,因而她的诗作具有厚重的生命的底色。这种创作的价值,并不在于它为中国当代诗歌提供了创新之作,而在于诗人为创作普通民众所需要的当代诗所进行的探索和努力,并因此证实当代诗在表现生活常态时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细节于诗歌是重要的,它让一首诗变得丰润饱满。林雨对细节的描述方式有其独特之处,客观、冷静,具有一种沉着的节奏。叙述的目光无微不至,几乎抵达了事物的每一条纹路。她用目光和内心的波动去抚摸事物,因此当她不断地展示细节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隐藏着什么。这种细节描写的方式将使阅读走向一个没有疆界的空间。
 
此刻,你在沉睡
像一片微暖的阳光
我是你怀里的乖宝宝,不哭也不闹
均匀的鼻息纠结着
就像风雨后
船与水面默契地摇晃
——《午后》
 
  这是爱的海,生活的海,是充满了矛盾的人生之海。海有宁静,海有柔和,海也有波浪汹涌。海给人以自由和美的渴望,海亦能将自由和美霎时吞没。诗中“均匀的鼻息纠结着”是一个主要的细节,整首诗就是这个细节的放大。昆德拉说:“温柔,是创造一个人为的空间,另一个人在里面像孩子一样被对待”,她是他内心的所有的爱人,是他对美的所有的感受,也是人生中所有的力量。 “在爱恋中,大多数人寻找永恒的家园。另有一些人,他们属于极少数,则寻求永恒的航行。”(本雅明),此时“我和你”属于选择“永恒家园”的大多数,在经历了“风雨后”进入了爱的梦乡,像“船与水面默契地摇晃”。
  不少作家的写作是建立在众多事物的关系之上,而且常常是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林雨却不同,她诗中所写,不论是众人耳熟能详的,还是较少知道的,由她写来都能精简宛然,在同一个事物的内部进行瓦解和重建,甚至一首诗只是一个细节的放大。
  林雨的诗作大部分都写得简练,紧凑,这是和她接受律诗绝句多年的熏陶有密切关系的。在林雨的诗中,我们能发现她对使用日常语言和自然词序的更大关注。她一方面刻意选择日常的普通的语言材料,通过独特的组合以达到新奇的语言效果;另一方面又简约一切不必要的修饰,留下尽可能多的空白,以追求语言与意象的本质美。因而她的诗歌语言基本上是口语化的句子,干净、清爽。注重在炼字炼句上用力,把情和景用最恰当最简约的字句表现出来。我的惊讶和欣喜,常常是在她的诗作中读到一些不期而遇的句子。
 
他们坐在矮凳上
脱玉米粒。背后
是玉米棒堆起的金色大厦
小孩的童音像圆鼓鼓的颗粒
不时蹦出筐外
三个人的世界云淡风轻
阳光从山上飘到脸上
又从脸上移过山后
      ——《山里人家》
 
  这首《山里人家》用清新的语言描述出的情景,像一幅构图简洁、色彩鲜明的印象派速写画。在这首诗中,语言是直白的、单纯的、凝练的,但在它看似透明的语言背后隐蔽着深刻的潜意识心灵活动,此时,直白与它背后隐含的深刻,单纯与它内在的丰富是统一的。这一类简朴的短诗,表面上甚至显得土气,却是反复推敲锤炼的成果,耐人寻味,耐人发掘,耐人“发现”。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作为一名年轻的诗人,林雨诗歌无疑有许多精彩足以让我们赞叹,但时代写作的重复、个人体验的限制也使她的诗作有着相当的局限。在整部诗集中诗人重在对存在意义的求索,但明显可以看得出在某些篇目里诗人游离开去,诗作看起来就有点心不在焉、无精打采。她那简洁明快的叙述中,其实也弥漫着理性的茫然,并且时常热衷于这种迷茫。夹缝中的声音,如果不是因退缩而沉默,也会因表述的困难而犹豫,而延宕。既然以追问呼唤意义,那么什么样的意义可以填补这一缺失?
  林雨诗歌通常在普通语言的背景下彰显诗性语言的语义向度,在此,诗歌语境的铸造是极为重要的,而且必须大量消解普通语义的规范,诗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尚需进一步摸索。
一个诗人的问题有时也是大多数诗人的问题。诗人在自然而单纯的抒情里歌唱日常的生活时,如何探索诗人所必需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成,如何把自我切入现实的内层,从矛盾对立中体验生命的各个侧面与内质,这是林雨应当面对的,也是“大多数”诗人应当面对的。而一切的问题其实只是自身的问题,“请走向内心”,这句里尔克的忠告,既是诗的缘由,又是思的起点和终点。真正的完成是自我内心的完成,诗人只有真正让自己充实丰盈,诗歌才会充实丰盈。深入内心的诗,不断锻造、丰富着诗人,使她能够沉潜地思,使她能够在思中得到自我的提升。
  诗人以诗歌呈现了世界和生命的本质,以其鲜活、深刻和丰富启发和影响了人类的现实生活,同时也进入了研究者的研究视域。研究者在对已知文本的分析中展示了对未知事物的测度和眺望,是进入文本而又跳出文本。进入文本,相对作品和诗人而言是一种默契;跳出文本,相对作品和诗人而言是一种提问或提升。研究者从那些常见的诗作中,敏锐地发现了新的问题;从那些不常见的诗作中,引出了新的阅读经验和研究结构,从而实现了诗人、作品和研究者之间的真正对话。研究者的提问能使诗人产生某种警觉,并以某种方式重新进入某些未知的事物,使它们立于更广泛的经验之上,并被提升为诗歌的象征。诗人是世界的铃声,研究者是诗人的铃声;他们在相互提问,也在时时应和之中,对诗歌创作进行着永恒的探索和追寻。
  诗歌研究的责任不仅仅只是面向诗人和学术,诗歌研究的重要责任之一是将优秀的诗歌作品推荐给众多的读者,并将这些作品的诗意和魅力,尽可能动人地揭示出来,以此来激发读者的文学潜能,帮助他们形成敏锐而开阔的审美能力。因此,诗人、读者、研究者的相遇,本是与诗相亲的那种份定。
  我与林雨的相识是在一刀网的露天吧论坛上,在这个虚拟的空间,我们温柔相重,欢喜相持。是诗缘吧?诗缘至美,我幸逢此缘。
 
[1]引自林馥娜(林雨)诗集《沉》第二辑之辑前诗。 
 
2006年5月20日
(本文作者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七绝◆无题

林馥娜


晴晴雨雨夏时天,暮暮朝朝转瞬迁;
正拟透参萦绕事,未曾顿悟已经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