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维护诗歌的有序性(冷梅)

(2006-03-06 12:55:28)
分类: 众说馥娜
 
 
 
维护诗歌的有序性  
—— 兼读林雨的诗
冷  

    当下的诗歌创作已日趋反传统和反理性了,在慢慢的诗歌长河中,原长于河岸的郁郁葱葱的植物,因长期得不到理性的呵护,造成诗歌应有的物质元素的的严重匮乏,固有的人性体验一次又一次的受到质疑和拷问,泥沙俱下导致淤塞河道的现象时有发生,表现为各种思维的对接,各种思潮的交流,各种思想的交锋,各种心态的融合,各种情感的媾和以及各种文化传统的传承,都得到了空前的认可,也得到了彻底的释放,这原本是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但遗憾的是,以为河流泛滥是铸造土地肥沃的必要条件而过度肯定了这种泛滥状态,事实上,这种泛滥状态容易导致另一种结果,即沉积了太多的泥沙以至淤塞河道。在诗歌创作方面,这些情况表现得更为明显,尤其是网络诗歌的兴起,繁杂的诗歌信息风起云涌,应接不暇的诗歌语言及非诗歌语言充斥着我们的思维空间,诗歌创作的无序性于日益繁多的诗歌“藩号”的兴衰更替中,于杂乱的语言组合中取得了生存的地位。这是诗歌创作自由时期的真正来临还是诗歌创作日陷混乱局面的开始,有待更广泛的更理性的辨认了。那么,我们如何固守圣洁的精神家园,维护诗歌生态环境的平衡?卑人不才,自认为诗歌创作应回归现实,于现实中提升理性,进而闪现思想的灵光,而不是以一味反传统为乐,更不是从虚幻中寻求自我安慰的偏方。这些想法虽有许多时日了,但寻不到渲泄的机会,近日,有幸阅读了女诗人林雨的一些诗作后,许多零碎的思绪似乎清晰了些,似乎有了重新梳理的必要。
    老实说,我与林雨素未蒙面,对其诗歌创作的背景以及情感历程是不了解的,对其诗歌现象的分析评介只能透过其诗歌语言营造的意境来慢慢咀嚼感悟而已,恐有望诗生义之嫌。倘若试图从林雨提供的诗歌信息中,全面了解其创作背后的一切,是艰难的。尽管如此,需要肯定的是,林雨是有意识打造其诗歌文本的,但这不能说其创作是故意造作的,其应是在潜意识中更深刻且精要的把握了诗歌创作的有序性。她在《梦想了许久》中道出了其作为苦旅者的复杂心情:“看着自己穿过身体渐渐走远/没有人知道我要去何方”,诗人无需设防,其生命中勃动着苦旅的元素,面对苦旅中的疾病、怀疑、暴雨等等不利因素,诗人在“总看不清自己长的是什么样”的情况下,“企图用接近天堂的方式/做一个彻底的辨别”,直至最终“以无垢的身心/与你一起/浪迹天涯”。这既是林雨的性格特征也是其诗歌个性所在。整首诗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糊言乱语,如壁涧流泉,轻轻倾诉,这可能预示着其诗歌创作的走向,这种源于现实又回归现实的抒写,是维护诗歌有序性的理想途径。
    林雨以敏锐的眼光时时检视着当前社会中的合符道德的和非道德的物象,对生命、爱情、女人、弱势群体等等予以深刻关注,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情怀精心网织着理想或梦想的图景,并揭示了搜索图景所隐藏的喜怒哀乐诸情愫的路径:即以真诚唤真诚,以有序调整无序。城市是万花筒,混杂着有序与无序的各种元素,林雨对城市图景的拆装组合具有独到的领悟,她不想对城市的无序性予以过多的指责,更不想逃避,而是勇敢的面对,以有序的思维去切按城市因拥挤、窘迫、奢华、多疑等而扭曲变形的脉理,进而观颜察色,作出合符逻辑的判断。《城市的喘息》是沉重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鸟语花香,蝉鸣烤干了喉咙,江水腥黑腐臭,牛皮癣反复发作,车子成了沙丁,而就在这种不可思议的背景下,“红口黑脚鸡林立街头/城里的男人们因此迷上这道野味,啖而忘归”,“夜色渐浓,各式掩体下的戏剧轰轰烈烈上演”,城市的各种无序状态让人感到孤独、压抑,甚至,“人们脸上结着冰,封冻身体的亚健康”。诗人林雨的心情同样沉重,仿佛成了一条被腌制的鱼,太渴望城外的活水了。可以肯定的是,林雨的思想已融入了城市,但时时受到来自城市方方面面的威胁与挤压,如在遭遇小偷时,行人纷纷四散,孤立无援的诗人啊,却眼睁睁地看着小偷晃动黑拳头且从容逃脱,“我满腔的怒火/不敢叫喊”《繁华背后》。人们这种日益暧昧或疏离的关系,是否直接导致了平常笑容灿烂的林雨面对镜头时,却不苟言笑了(见《某些正义的容颜》)。面对无序,林雨有时候想借助酒精(这是调侃吗?)寻求自我安慰,“不懂喝酒,但我要好好醉一场”,“醉得直把异乡作故乡/醉得足以把狼看成羊”(《让我醉吧》)。甚至在安慰一位离婚的女友时,也想到了酒,但最终“忽然觉得自己更需要别人的安慰”(《忘了此行的目的》)。诚然,林雨是冷静的,冷静得有些出奇,且阅《身影》的片段吧:
    杂乱的弦音
    黑夜的混沌和复杂
    在笔尖涌出
    设想  有那么一天
    在影子面前
    妸娜袅袅  款款而行
    冷静的林雨常陷思考中难以自拔,其在《拆碎的时光》中,对城市的弊病、世象的繁乱、道德的缺失、人性的沉沦、真情的荒芜等等叛逆的现象予以深刻的揭露和鞭挞。林雨认为,若没有这些非理性的东西作梗,生活该是多么美好,“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某歌词),是对不劳而获现象的另类抨击,但四处奔波的人,往往得到的回报是遗憾、烦恼、忧愁、痛苦、悲伤,而躲在空调房里的人却可以激扬文字、指点浪漫。林雨以《真实的故事》作为佐证,试图唤醒人们多关心底层人物的命运,愿望是好的,但非理性的东西是不会自动退出社会舞台的,无序状态演示的故事情节仍然诱惑着众多良心已泯者的灵魂,愤怒与呐喊恐怕不是理由,因为醒着的未必是清醒的,清醒的未必醒着,正如《钟摆》所指出的“在进与退之间,来回斟酌/顿悟之时/一切都已终结”—— 这就是我们的林雨,在矛盾中求索,在求索中祈愿达成对理想的终极关怀。
    林雨的诗,质朴平和,却不失典雅清丽,具有口语化写作的痕迹,但不受口语化写作的束缚。其诗路走向是从现实走向现实,有些诗作虽显空灵,但现实本质并未虚脱。这是诗歌创作回归现实的重要特征,也是诗歌创作回归有序状态的必要条件。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理当如此,任何脱离现实和丧失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不是诗人,至多是文字的玩偶或导具,同样,任何游戏玩弄文字企图默认社会现实的无序性进而津津乐道于诗歌创作的无序性者,均有愧于诗人的称号(据说诗人称号越来越贬值,大概如此)。林雨的诗给我们的启示尚不止这些,我们还可读出更多的对美的追怀之真诚,对美的爱恋之深刻,某些被熟视无睹的却富有建设性的情怀更应引起重视和尊敬。“只是偶尔路过这个村庄/以为自己不懂说话/但他们说/来吧,爱我就泼我”,“在别人的节日/我用水瓢的语言/对身边的每个人说//爱。原来可以这么简单”(《泼水节》),众所周知,“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可为什么我们常常扼住爱的咽喉,不让发言或歌唱?为什么河流山川可以奉献美丽、鸟语花香可以奉献甜蜜、日月星辰可以奉献真诚?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说到奉献就吝啬起来了。倘若泼水节般的童真可以蔓延,多好啊!“天成的标本嵌入锦帘/她在窗棂上装饰我的画框”(《迷恋》),美丽的蝴蝶不知美为何物,却无意中美丽了诗人的梦。还有《昙花》于“无人深夜/热烈怒放  燃尽心香的独舞”,《山菊花》费尽一生的力量,“撑起圆满的花盘/聆听,那匆匆赶来的脚步声”,等等,等等。人啊人,掌握了文字的某些人,常常故意将文字打得七零八落、东倒西歪,自己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偷偷嘲笑另一些捡拾文字者和渴望文字者的“无知”,甚至把圣洁的文字藏在“下半身”或“胸口”中,让无聊的眼光去猎猎搜寻。事实上,这是当下诗歌创作的堕落,有人发出了“中国诗歌,是谁抛去了你?”的诘问,恐怕不是空穴来风,中国的当代诗坛,是到了该沉思反省的时候了。反观林雨的诗,宛若一条条小溪,虽无惊涛骇浪,但不挟带泥沙和腐臭的飘浮物,而是一路清唱,漫漫的诗歌长河,有何理由不接纳呢?!“没有人告诉你可以和兀鹰一样展翅/飞翔不是手指,乐曲不是和弦/G调和C调,拉不动后花园一片温润的虫声”,“沿袭一道浅水,抚琴的女人/用一块手帕锁住怪异的笑声/而看流水,低迥如歌”(《抚琴的女人》),读着这些清纯如水、真诚若酒的诗句,我真的也想痛痛快快醉一场了,管他诗歌写作的有序无序,痛并快乐着就行。

(2004年7月11日)


维护诗歌的有序性(冷梅) 

文章引用自:http://linfuna.2000y.ne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