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人的清嘴事情

(2016-10-22 16:06:41)
分类: 随便,背过身去

一位喜欢插花的老人,总要折些杨柳枝浸在水里备用,说是老法,这样花开得好看开得久长,我不以为然。后来,看一篇科普才知道这里头有学问,浸过杨柳的水里有一种萌芽素的物质,方知老人诚不欺我。

于是,在一篇文章里写了这事,一位叫“夕鸿逝”的网友评论说:插着杨柳枝的净瓶,原来,南海观音还是农学家?这份机智让人拍手称快,《西游记》里,观音洒了几滴净瓶的水,被孙行者弄倒的人参树齐刷刷活了!

因为观音插着杨柳枝的净瓶,便想到一样佛家的洁口之物也是杨枝做的,称为“齿木”,这是从知堂先生一篇《谈戒律》的文章中看到的:

“云何齿木?齿木不得太大太小,不得太长太短,上者十二指,下者六指。不得上座前嚼齿木。有三事应屏处,谓大小便嚼齿木。不得在净处树下墙边嚼齿木。”金圣叹作施耐庵《水济传序》中云: “朝日初出,苍苍凉凉,澡头面,裹巾帻,进盘飨,嚼杨木。”……至今日本俗语犹称牙刷曰杨枝,牙签曰小杨枝,中国则僧俗皆不用此,故其名称在世间也早已不传了。

知堂先生引用的戒律说了杨枝的用法,禁忌,功用,没引为何要嚼杨枝?查了一下,原来《五分律》说得很清楚:“有诸比丘不嚼杨枝,口臭食不消。有诸比丘与上座共语,恶其口臭,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应嚼杨枝。嚼杨枝有五功德,消食、除冷热涎唾、善能别味、口不臭、眼明。”

由此看来,嚼杨枝能清新口气,除重口味,非是佛家嚼杨枝,唐时俗家也嚼,但官家却嚼鸡舌香——丁香。

唐人孟记了一则诗人宋之问的轶事,说他状貌伟丽,武皇宠幸张易之兄弟,他也想干这事儿。武皇不要他,他写《明河篇》有四句说:“明河可挈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还将织女支机石,更访成都卖卜人。”献身的意思很明显,似乎色胆也不小!武皇看了诗说:朕非不知其才,但以其有口过耳。诗人终身衔鸡舌之恨。

《齐民要术》在“合香泽法”说:鸡舌香,世以其似丁子,故一名丁子香。如今称为丁香,丁香是状形,鸡舌香,也是状形,有两片叶子如同鸡舌,包着子实,香。

东汉应劭制《汉官仪》说: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黄门郎对揖跪受,故称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说的是官场仪式。

口臭,佛不喜欢,皇帝也不喜欢。只是佛教弟子嚼杨枝,皇帝教臣子含鸡舌香。

《汉官仪》里说,侍中刁存,年老口臭,恒帝给他一粒鸡舌香让他含着。这东西有点辛辣,莫非是皇上赐死?他不敢嚼,也不敢吐,赶紧回家跟家人见最后一面,顿时哭作一团,他的同僚要他把那东西吐出来看看,认出是鸡舌香!又笑作一团,有劫后余生之感,不免万岁万岁万万岁了。

鸡舌香由此成了官人的标志之一,刘禹锡有写给同僚的诗句:“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叹惜离京城远。

后世对丁香有些争论,有人认为它是进口的,有人认为就是土生土长的。不管是进口还是本土的,丁香与唇齿算是结下了缘份。

董解元《西厢记》写张生崔莺莺幽会:檀口微微,笑吐丁香舌。喷龙麝。被郎轻啮。却更嗔人劣。看上去活色生香。

很久很久之后,到诗人戴望舒这里,他写: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丁香至此,人化了。这拟人,永远定格,再美不过。而杨柳枝,在诗句中常常要折,却是留恋,如古乐府:上马不捉鞭,返折杨柳枝。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古人的清嘴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樱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