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村
(2012-01-20 09:47:33)
先是单个的鞭炮,这里响一声,那里响一声,是一些心急的孩子,要扳着手指问,还要几天过年呀?
腊月,孩子的欢喜格外明显,新衣,还有好吃的,眼睁睁地来了!大人也欢喜,大多默不作声地预备着,见了面要问一声年货办齐了吧?客气地回一句,年在你家哪!
这情景在我老家多年未变,老家在陕南乡下,腊月看似闲天,其实天天都忙着。
母亲挑个好天气,浆洗衣被,晾衣绳子常常不够用,况且棉絮也要晒,于是房前屋后披红挂绿的惹眼。
熬糖的麦芽在竹筛里安静地长,渐渐有轻微的甜从盖它们的棉布里透出来。等长得差不多了,玉米也泡好了,用石磨磨细细的浆,用纱布滤渣,甜浆入锅,接下来就是熬了,小火持续,差不多要一天时间,满锅的浆慢慢地少,浆色也在加深,气泡越来越小,到后来如鱼鳞,再到后来只是轻颤,祖母或者母亲说,糖好啦。盛出来晾着,半冷时,父亲上场,他要扯糖,这是一个神奇的变化,不停地拉扯,暗红的糖变白变硬了,用小木锤敲,就落下一块,甜!糖留到年关,炒米花,芝麻,桃仁,盘成糖块,再切成糖片儿,白,脆!
糖的甜味还没散,酒的香又来了。家家都做烧酒,烧酒是大场面,离不了金木水火土,酒从木溜子出来,开始并不成线,一点一滴,过了一会儿,就欢快了。父亲用酒盅接三杯,敬天,敬地,一杯敬给火,然后,自己尝,脸让火映着,他说,嗯,酒好!听他这么说,我们接过酒盅也尝一下,小孩儿也有份儿。
母亲要做几锅豆腐,放在火炉上熏豆腐干。豆渣给猪吃,猪吃得摇头晃脑,母亲叹息一声,到杀年猪那天,母亲要抹眼泪,念叨猪的好处,那么肯吃肯长……
腊月二十三,打烟尘。给灶师贴对联,总两句话: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许多人家,这一天要烧水洗澡,一盆清水洗去旧尘。
迎年已经等不及了。
对联还写没?去请四先生。四先生裹了毛笔来,裁红纸,大门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厨房门写:桃红柳绿春先至,细雨和风客到门。祖父祖母的房门写,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给鸡也写个,鸡肥蛋大。接下来,四先生润了笔,沾了红画花,沾了绿画草,画在油光纸上,那给方灯笼准备的。照例要写"对主生财""开门大吉"小条幅,前者贴在门前的树上,后者贴在门神下面。
劈柴,先是用锯锯短,然后再劈,然后整齐地码在房檐下,过年嘛,得有硬柴才有红火。
班车停下来,大家念叨是谁回来了,谁还没有回来?谁终于也回来了,村子像是有一扇看不见的门轻轻掩上了,团圆是那么要紧。
雪总是凑趣,喜欢大年三十开始落,并且来得大气,用不了多久,村子就白啦,贴春联,挂灯笼。
祖父站在雪地里说:好雪!他还要说一句:瑞雪兆丰年嘛。天黑之前,祭了祖。祖父说,煨酒……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