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呢?读到这里,所有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应该都会想起保尔.柯察金的那段名言了,不过《额尔古纳河右岸》里,我看到了另外一个答案。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的作品,获茅盾文学奖。在国内文坛,这个奖的份量还是挺重的,不过她的作品以前我还没有看过。刚开始看时,感觉有些平淡。但是慢慢的,这种平淡居然变成了一种力量,就如同山谷中的风、大海上的浪,绵绵不绝,不可阻挡。在女主人公淡淡的叙述中,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大河,遍布两岸的森林、溪流、驯鹿、堪达罕,那月光下静寂的群山、篝火旁激情的舞蹈、萨满苍凉的鼓声,还有希楞柱中时常响起的风声,那是大兴安岭宽广的胸怀,和他怀中自由生长的精灵。时光在静静的流淌,寒来暑往中,鄂温克族的先民们追随着驯鹿,驯鹿追随着苔藓,苔藓追随着春风,在群山中迁徙、游荡。他们是森林的孩子,热烈地爱,率性地恨,纵情享受自然的赐予,也平淡接受生活的磨难。森林给了他们一切,他们的一切也终归要还给森林。酸甜苦辣,爱恨情仇,甚至国家兴亡、世事变迁,在永恒的自然与时光面前,都只是过眼云烟。
这本小说的精彩,我觉得就是文中贯穿始终的那种对自然的顺从和敬畏。这是先民的智慧。任何一个从蛮荒中繁衍下来的民族,都有这份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只是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喧嚣,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忘掉了。不仅忘掉了敬畏,还要人定胜天,这是多么的狂妄和愚昧。
其实,做为人,我们只是天地万物演化中的一个偶然。做为个人,顺应自然,简单生活,随遇而安,享受这个过程,或许才是该有的样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