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12月新冠疫情正猖獗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羊来了,咱吃中药吗?》的小文,探讨了建立现代中医学体系的方法。前几日和朋友闲聊,又说起这个话题,但随着这两年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感觉我们或许应该更多地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提升中医这个传统学科的水平。比如,大数据。
大数据思维的特征主要有三个:全样而非抽样,效率而非精确,相关而非因果 。尤其是第三个特征,是不是更适合与中医的结合?
我们说,西医的发展基础来源于解剖学,那么,中医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直白地理解,应该是来源于经验的总结。中国古人在与疾病漫长的抗争过程中,观察到了有些动植物可以治疗某些身体的创伤和不适,这应该是中医最早的起源,也是所有传统医学(如蒙医、藏医等)的起源。而且,许多证据表明,人类中的有些个体在观察自身感受方面是异于常人的(如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他们在传统医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发现和总结了更多的疾病与草药之间的关系,而且依据中国传统的易学思维,对草药的性质和疾病的性质进行了分类关联,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医五行相克的理论体系。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以望闻问切来判断人是否生病、以草药来治病的结论是可以观察到的,但是把五行相生相克与机体运行联系在一起,是难以论证和理解的。而中医之所以发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治病理论,其出发点可能还在于要给这种传统的治病的方法找一个因果,形成一套理论体系,因为中国古代时没有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理论,只有这样才能说明白治病的道理。而这套理论因其基于哲学而非基于解剖学,因此有些解释难免牵强和含糊,这也造成了对中医有效性的质疑。那么我们何不跳出这种桎梏,以大数据的思维来看一看中医的发展。
以大数据思维来看,只要建立起望闻问切的标准,对应上所有治疗的效果,只要病例足够多,那么就能够建立起病症与疾病与治疗方案之间的强相关性,即使有些误诊也没关系。也就是说能够基于身体的表现,不通过验血CT核磁等西医的检查手段,也能够判断病症的类型,从而确定以草药为基础的治疗方案。至于其中的原因与道理,完全可以不用深究。中医是基于经验的科学,而大数据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是在数据中找规律,两者完美匹配。
这其中的难点,就在于病例的积累。由于传统中医过于看重师徒相授,过于看重个人的悟性,而不像西医那样有一个以数据为基础的标准,因此即使有病例,也是脉细而滑、舌苔黄而厚之类的主观描述,虽然如果数据量足够大,也能实现归类,但毕竟不够准确,给疾病判断造成困难。好在当今的技术已经可以解决这类的问题,比如研发在《羊来了,咱吃中药吗?》中提到的诊脉仪,用电子照片来记录舌苔、面相等外在病症,就可以极大地提高病症描述的准确性。只要我们确定一套中医诊病的规程和记录标准,那病例的标准化就会极大提高,从而为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中医学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疾病从未消失,作为以治病救人为宗旨的中医当然应该与时俱进,没有道理今人不如古人。其关键在于我们不能抱残守缺,而是应该发挥今天的优势,运用现代科技的力量来发展古人的智慧,让中国传统医学更好地造福世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