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前一样,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中医药是否有效在民间照旧争得不亦乐乎,信的言之凿凿,不信的嗤之以鼻。证明有效的可以拿出一堆病例来说明,也可以祭起传统大旗,痛斥不信者数典忘祖。不信的理由倒简单,一般就是说中医不科学,无法证伪的都不是科学。各说其理,很难说服对方。
中西医之争由来已久。这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中医药是否有效的问题。对于西医西药,其效用不需要证明,西医就是现代医学的代名词,其效用世所共见。而对于中医中药,持怀疑论者大有人在。因为有几个问题,持中医有效论者很难给出圆满的解释:1、在西医普及以前,历史上中国人的寿命与其它民族相比并不长。即使辩解中医不好传承普及,高手不多,那么以皇家为例,不仅中国历史上皇帝长寿的不多,而且其子女夭折的更不在少数。要知道为皇家服务的那一定是当时的国手,不能说他们的水平不高吧?2、中医理论主要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为主,有点出世即巅峰的意味,后世即使有所创新,也没有大的改变,最近的理论创新也应该是清朝以前的事了吧。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是逐步深入的,尤其是作为以实践为基础的治病救人的医学,毕竟疾病从未消失,如果后人总是琢磨不明白前人的理论(除了玄学),这是不符合其作为一套理论演进的规律的。3、如何量化。中医中一些理论、诊疗手段和药物效用,很难进行量化分析,比如脉相识别,比如药物作用机理,比如五行生化的依据,比如野生药材与种植药材成分区别,等等,往往可意会不可言传,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
总体而言,中医是一种基于经验总结基础之上的、以哲学玄学为理论依据的传统医学。与作为现代科学的西医相比,属于两个不同的思维框架,如果硬要以一种框架来解释另一种框架,很难把道理说通。两者相比,当然西医的效果更为显著,但也不能否定中医的有效性。这就好象解决一个技术问题,可以先搞明白原理,再制定出方案,最后解决问题;也可以先大致定一个方案,然后不断地试错改进,最后也能解决问题。两种方式,前者更先进,但后者有时却能解决前者解决不了问题,尤其是复杂问题。就比如人体,到现在还有很多机理没有研究清楚,但有病总是要治的。
之所以中医受到很多诟病,是因为其自身发展出现了问题,如对传统理论讳莫如深,对所谓经典抱残守缺,对现代技术刻意抵制,对传承发展设置壁垒,等等,相关文章已有很多。我想提出问题的更多的是出于怒其不争,发展太慢,浪费了先人的智慧,而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毕竟,不闻不问才是最好的否定,比如,现在的我对于中国足球。
中医的发展是个太大的问题,对于一个外行来说实在不应随意置喙。不过外行看问题也是一个角度,慎重地说几点:
1、建立适合中医药学的研究教育体系。大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与教育的基础,中医要发展,同样要建立自己的研究教育体系。当然,这个大学不是现在以西医教学理论为基础的中医药大学,而是要对现有研究教育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建立真正基于中医中药理论基础之上的医学院校。中医院校的研究教育方式应该允许大胆探索,以结果为导向,允许多种发展方式。但应注意保留一定的西医教学内容,博采众长才是成长之道。
2、建立适合中医的诊疗体系。中医看病,望闻问切,针灸拔罐,丹药方剂,有其传统的方法。这种看病方式,是适合大型医院,还是适合小型诊所,应该交由市场选择。重视中医不一定要建立大型中医院,求大求全效果不一定好。只要中医有效,那么自然会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式,只要建立起相应的监管制度即可。
3、注重吸收运用现代科技发展成果。传统与现代科技并不矛盾,就如邓老所说,市场经济只是手段,而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中医也要学会运用现代科技解决传统医学中的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比如对于诊脉,中医讲脉相有浮沉迟数虚实滑细等相,但这些脉相的识别需要名师传授和常年积累才能有所参悟(这也是中医很难普及的原因之一),一般人很难识别清楚。而现代传感技术已非常发达,如果据此开发一种脉相识别的设备,相信只要不断改进,总会研制出来,那么就可以解决“望闻问切”中这个最玄妙的关节,将极大地有利于中医的普及。再比如,中医是基于病案经验基础之上的医学(医生越老越值得信任),这一点与大数据技术的原理是相通的。如果我们对中医的成功案例进行搜集整理,并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只要数据量足够,那么总会找到其中的规律,从而从统计学的角度建立起中医治疗的科学机理,也是有利于中医普及的。等等。
4、勇于辩证地取舍。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尤其是基于经验传承的中医,几千年的传承,让其中混入了很多似是而非或者迷信唯心的东西。中医如果要发展,就要勇于剔除掉这些肌体上的腐肉,否则将溃及全身。哪些理论正确,哪些理论错误,哪些药物有效,哪些药物无效,应该予以逐步明确。即使有些难以短时间内明确的,也要把论据明示出来,交给实践和时间来检验,交给官方和民间来讨论,而不应只是泛泛地坚持和否定。真理不辩不明,经不起实践检验的,或者只是形而上学的,就应该摒弃。其实发展到今天,国家非常有必要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一套权威的中医理论学著作,而不是再拿文言拗口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医传承的教材,如果那些研究了一辈子中医的专家学者都无法说明白,那么我们传承的是什么?只要我们相信中医有效,那么就要勇于面对置疑,把道理整明白。
那么,羊来了,该吃中药吗?古人讲,信则医。相信你就吃,而且效果也会好;不信,就不要勉强自己。最令人不齿的是那些嘴上说着相信,而真正阳了之后,却把中药都扔到了一边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