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六十余年前,主席老人家在得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后,欣然提笔写下了上面的这首《送瘟神》。新中国仅凭着微薄的家底,基本消灭了中国南方血吸虫病大面积的暴发,足可彪炳史册。而在仅仅一甲子之后,新冠肺炎病毒席卷全球,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的中国底气更足,用世界NO
1的成绩,为三年抗疫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病毒不同于血吸虫,这个瘟神估计是送不走了,人类可能要以另外一种方式,实现与病毒的和解了。
     
   随着疫情防控20条、10条的相继发布,我国的防控政策终于是放宽了,身边的“羊群”也越来越壮大了。其实这都是可以预见的结果,包括得病后的反应。看着身边朋友们的抗疫直播,很少惊恐紧张,更多的是乐观淡定,这应该是对我国三年抗疫成果最好的证明。
 
     
 
三年来,新冠病毒在不断变异,总的趋势是传染性越来越强,致病性越来越弱。这也符合一般病毒的演变特征。说到底,病毒也是由基因组成,而基因最根本的使命,就是要能够不断地增殖下去。反应到自然界,就是物种的优胜劣汰;反应到病毒本身,就是要能够传播到更多的宿主,并与宿主共存下去。杀死宿主不是明智的选择。因此,新冠病毒大概率也会如之前亿万年中那些成功的竞争者一样,与我们人类共死共生了。尽管我们不愿意,但想想我们人类身体内有多少细菌微生物,它们都是优胜劣汰的成功者,再多一些好象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它们能够和平共处就行。
 
     
其实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应该如何面对和消除三年新冠的影响。
 
     
三年来,经济增速不断下降,现在已经基本没有人再提百分之六的GDP增长底线了。不用看数字,只看周边就知道,越来越多的店铺不再开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倒闭,越来越多的地方财政拉响警报,而很多地方的房价更是跌到了腰斩、膝斩。说到底,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也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牛鼻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济发展是基础。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严峻,国家也出台了“双循环”的对应战略,但要把这些战略落到实处,再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仅靠现有政策的修修补补是不行的,根本还是要靠改革,尤其是根本性的改革,比如户籍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税收制度、集体土地使用制度,同时减少政府的无效干预,将市场的还给市场。
 
     
还有对于学生的影响。这三年,无论大中小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上网课。网课和实际课堂教学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一点已经有过很多分析。不能不说,对于这一代学生,这是无法弥补的遗憾!尤其是对于2020年入学的大学生、研究生,可能到现在连同学还认不全呢。而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大学除了承担知识的教育职能外,大学校园还是我们国家最精英的一代在走向社会前,自我认知、性格养成、人际交往甚至职业技能的实验场,少了这个阶段,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不仅会影响到这一代人的成长,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但愿这是杞人忧天。
 
     
 还有对于职业取向的影响。疫情期间,不同职业人员的境遇有关很大的差别。在体制内和国企内的员工,工资基本不受影响,少上班甚至不上班,而工资待遇不变,其优势愈发明显。而在私企或自谋职业的人员,不上班就拿最低工资或没有收入,而房贷车贷是要按时还的,其压力可谓倍增。但最难的还应该是一些私营企业的老板们,为了市场、为了员工或者仅仅是为了那个遥远的希望苦苦支撑,甚至有的卖掉了个人的房产,而许多人倒在了解禁前。事实在清楚地教育着人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可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第二、三类人员才是财富的最大创造者。一个不鼓励冒险、不鼓励创业、不鼓励奋斗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社会。
 
     
 还有对于医疗的影响。疫情期间,广大医生、护士白衣为甲,逆行出征,捍卫了这个职业的荣誉,也赢得广大群众的赞誉。但在是整个抗疫过程中,针对医疗卫生领域的争议也是最多的。比如:私立医院的贡献能不能够承担起疫情防控的责任?中、西医在新冠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到底谁更大?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抗挤兑的能力有多大?新冠检测行业的利润是否合理?等等,而且这些问题尽管经过了三年的实践,却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医疗卫生关系到每一个人,谁也无法预料下一次疫情到来的时间,这三年的苦辣酸甜,能不能从中总结出一些可供以后参考的经验?
 
     
等等等等。
 
     
疫情总会过去,生活还要继续。三年时间,失去了很多,自由的旅行,愉快的欢聚,还有1/30的生命。。。除了失去,总要留下些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