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元星:常态演艺剧目的缔造者
(2012-05-25 09:51:13)
标签:
娱乐 |
分类: 新闻评论 |
笔者属于情商偏低的理科男,先天缺乏文艺细胞,但有幸负责过演艺类项目策划,经过临时突击恶补,对演艺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比较关注常态演艺剧目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本文试图简述一下目前活跃在常态演艺剧目创作领域的一些领军人物,以外行的视角看热闹。
黄巧灵:宋城集团、宋城股份董事长,军人出身,曾从事文艺理论研究,1987年弃文从商只身创业海南,成为开发海南旅游业第一人,1996年由他规划设计的杭州宋城景区正式开园,并著有多部休闲专著,集专家、学者、艺术家及企业家多重身份于一身。由他执导的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是宋城景区倾力打造的一台立体全景式大型歌舞,推出至今已连续演出15年,累计演出13000余场,接待观众3000余万人次,是目前世界上年演出场次最多和观众接待量最大的剧场演出。《宋城千古情》的成功,让黄巧灵心里也有了“走出去”的底气和蓝图,继而,《吴越千古情》、《泰山千古情》、《三亚千古情》、《武夷千古情》等千古情系列正在陆续呈现。黄灵巧执掌的宋城集团计划用40亿资金、5年时间打造10个千古情,他正在践行“打造中国旅游演艺第一股”的目标。正如黄巧灵所说,“一个作品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千古情系列演艺的核心是“情”字,以情动人,一台演艺带活一个主题景区。
曹晓宁:北京天创国际演艺交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主持参与华侨城早期的多个演艺剧目创作,他的作品多以“梦幻”为意境,大胆地将各种艺术元素融合在一个主题剧目之中,以一种艺术形式为主,其他艺术形式为辅,多种艺术形式巧妙融合,开创了旅游演艺品牌剧目的先河。自1999年成立以来,他相继在国内外创制了10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舞台演艺品牌剧目,包括中国第一部主题杂技剧《天幻》、新型芭蕾杂技剧《梦幻漓江》与《梦苏州》、大型功夫剧《少林魂》、北京的《功夫传奇》与《新白蛇传》、桂林的《梦幻漓江》、珠海的《海边的梦》、拉萨的《喜玛拉雅》和美国关岛的《梦想着》等。
华侨城:华侨城旅游文化演艺的萌芽出自非常偶然的一次实验性演出,最早的表演,是在1989年“锦绣中华”建成后,当时在葡萄架下临时铺了一块地毯,从外面请来几个演出队伍做了一些小表演,这可以说是中国景区秀最早的雏形。没有专业演员,也没有独立售票,那时的文化演艺,可以说是景区里可有可无的一个“点缀”。截至2011年底,华侨城在全国已拥有容纳千人以上的专业剧场及表演场地23个,演职人员近2600名(其中专业演员1800多名),累计推出各类原创的演艺节目57台(场),20多年来累计接待观众近7600万人次,华侨城旅游文化演艺成为国内当之无愧的“巨无霸”。在华侨城最新规划的文化产业集群中,文化演艺是七大最重要的业务板块之一,华侨城集团也对其寄予厚望,希望未来几年内将演艺产业单独分拆上市,以获得在该领域的更大空间与话语权。2011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华侨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并寄语华侨城“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华侨城先后推出主要剧目有《创世纪》、《绿宝石》、《东方霓裳》、《跨世纪》、《龙凤舞中华》、《千古风流》、《欢乐无极》、《天禅》、《天机》、《天音》、《天籁》、《金面王朝》、《天地浪漫》、《欢乐奇缘》、《天府蜀韵》等。前天,作为深圳第八届文博会分会场之一的华侨城欢乐海岸水秀剧场,正在推出大型4D水秀梦幻剧《深蓝秘境》,我带全家体验了一回,除了主人公变成了“淘淘”和“菲菲”,基本还是延续了华侨城演艺的老套路,可概括为“专业+梦幻+穿越+抽象”。
张艺谋:1978年恢复高考时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学了专业摄影,却在刚踏入电影业时演电影,后来成为中国最知名的第五代电影导演之一,国际级的电影大导演,导了那么多有名气的电影,捧红了那么多享誉国际电影界的“谋女郎”,获得了那么多电影国际大奖。张艺谋在电影业内的“不务正业”也让他有野心跨界到大型实景演艺领域,在最初应邀与梅帅元合作后,携其铁三角在国内刮起了“印象风暴”,自《印象刘三姐》后,先后推出了《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武隆》等印象系列。正如张艺谋的电影捧红了许多“谋女郎”,越来越多的城市领导正希望借助于他的印象系列捧红城市、顺便也捧红领导本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艺谋满世界复制印象系列是被逼的无奈之举。“印象系列”虽帮一些地方政府挣了不少钱,但张艺谋本人也因此受到了许多质疑和批评。湖南省临湘副市长姜宗福更是在网上直接发表署名文章,炮轰张艺谋“到处印象,印象搞乱中国,张艺谋‘功’不可没。” 张艺谋印象系列花开全国、骂声四起之时,电影名导陈凯歌的大型实景剧《希夷之大理》又草草出炉。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电影导演冯小刚在拍摄贺岁片之余还饶有兴致地担当广西南宁防城港市大型海上实景演出项目《印象·北部湾》的艺术创作总监,引来张艺谋铁三角的鄙夷和愤慨,看来,张艺谋的印象风真的搞乱了人心。看过张艺谋印象系列任何一部剧目的观众,都一定有同样的感受,以实景当舞台,以草根当演员,场面宏大震撼,人多费钱。
政府热衷于请名导耗巨资打造常态演艺剧目,可能不仅仅是因为一部常态演艺剧目带来的地方经济效益,其作用也远非带旺一个旅游景区那么简单,“演火一台剧目,带活一座城市”。与政府及名导热衷于常态演艺剧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众对常态演艺剧目的消费热情并不高涨,也许是普通观众的欣赏水平普遍赶不上导演的专业要求,就大部分观众来说,如果看了两部以上的常态演艺剧目,一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震撼之后难抑空虚,形式颇感雷同、内容略显苍白。所有常态演艺剧目多以声光电、3D数字等高科技手段营造光与影的梦幻奇妙世界,虽有一定的故事、有情节,但总感觉是内涵匮乏的大型团体操在各地巡回展演。目前,在常态演艺剧目领域,争夺现成的著名景区、篡改亘古流传的老故事桥段亦已成风潮。
(崔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