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在对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这种观点被IT业和管理界形象地描述为“注意力经济”。注意力经济向传统的经济规律发起挑战,认为经济的自然规律在网络时代会产生变异,传统经济的主导稀有资源由土地、矿产、机械化设备、高科技等物质因素转变为“注意力”。所谓注意力,从心理学上看,就是指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行为和多种信息的持久程度。注意力经济是指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或消费者的注意力,通过培养潜在的消费群体,以期获得最大的未来商业利益的经济模式。在此观点指引下,视觉上的争夺已成为当今商家厮杀的主战场,也正由此,注意力经济也称为“眼球经济”。
毋庸置疑,火速窜红的网络红人、靠选秀一夜成名的草根明星都是注意力经济模式下的成功者,成就了明星、娱乐了粉丝,更肥了媒体。
李安等一批华人导演之所以能屡屡成功问鼎国际大奖,并获得丰厚的票房回报,除了他们过人的专业技术功底,更得益于他们深深领悟了“注意力经济”的内涵。通过大制作、国际化的演职员班底及庞大的宣传攻势,广泛地、牢牢地吸引了媒体、国际评委及观众的注意力。不惜重金启用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大腕明星,想往哪个国家/地区发行,就不顾情节动用那个国家/地区的当红演员,一切以需求为导向,以注意力为根本。
美国NBA球场越来越多了黄皮肤的身影,除了姚明、易建联等技艺确实过人,更与NBA的营销策略有关,他们决不愿意放弃越来越富裕的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的需求市场。对于从“超女选秀”中冲出来的平民歌星张靓颖在2006年被选为博鳌亚洲论坛“青年领袖”参加青年领袖特别圆桌会议一事一直引起争议,但无可争辩的是,张靓颖在“博鳌亚洲论坛”中的出现,给这种看似正统的活动增添了特别的娱乐、轻松、时尚的元素,使原本多为男性学者、商人、政客为主的论坛活动的注意力陡然飙升。此次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本想聘用国际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作为艺术顾问,通过张艺谋与斯大爷的中西合璧产生覆盖全球的注意力,并不指望他能亲自操刀,没想到他老人家玩起了小心眼,不领中国人的情,没有在规定期限内签署相应的接受聘用的文件,又竟以毫不相干的“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为由,扬长而去了,这一进一出,反倒让斯大爷在华人区域的注意力大增。
如今,地产界的注意力经济也被商家们运用得炉火纯青。开发商为了使自己的楼盘获得足够的市场认同,除了在真材实料上下功夫,也不惜重金动用庞大、知名的制作班底进行前期工作,策划、规划设计、营销等都请大牌机构,开盘活动花钱请明星更是家常便饭。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吸引眼球。随着降价风潮、拐点说的泛滥,商家正在努力寻找新的注意点,创造新的热点,品味、亲情正在走俏。开盘庆典变成了鉴赏会,售楼部变成了体验坊。
注意力经济告诉我们,信息并不都是生产力,很有可能是垃圾,于是,卖傻力气的叫卖已逐步被“分众营销、精准营销”所取代。昨天,在首都机场候机楼的厕所里无意中看到了一段广告语:“我们不是在所有地方、每时每刻都刻意地做给别人看,我们只是在别人刻意看的地方做、刻意看的时候做”,这句话真正道出了“注意力经济”的精髓。
(崔元星
国际商务策划师 中国泛地产策划网
0755-2672224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