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十一届西洽会期间举行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论坛上了解到,2006年,我国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造GDP共10137亿元,占全国的4.84%,上缴税收1570亿元,而总建设用地面积只占全国的千分之四(572平方公里),国家级开发区作为中国开发区的“国军”,确实起到了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然而,有关开发区的并不都是喜讯。针对开发区过多过滥、随意大量圈占土地、严重损害农民权益和国家利益、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突出问题,2003年7月,国务院作出了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的重大决策。3年多来,经过压缩规模和数量、落实四至范围,层层审核,反复整改,大幅度压缩了开发区的数量及规模。全国开发区的数量由整顿前的6866个减至1568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22个、省级开发区1346个),开发区规划面积由3.86万平方公里压缩至9949平方公里,压缩了74.2%。
开发区经过艰难的“诊断”、“整形”手术,不合格的开发区“切除”了,留下来的被“框住”了,而且严格限制开发区的新增、扩容和升级。开发区的定形解决了数量问题,但还不能解决质量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开发区的品质,达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升单位面积贡献率的目的。随着更为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陆续出台、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及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即将实施,开发区的政策优势正在削弱,中国开发区还需要抢抓机遇苦练内功,实施更为痛苦的整“芯”手术。
首先要解决主导产业定位问题,过去,哪里都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个个都想引进世界500强,产业没有定位,或者仅根据领导的个人兴趣定位,很少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于是园区同质化、区域间恶性竞争愈演愈烈。梳理已形成的产业优势,依托资源优势、区位特征,进行产业定位、产业细分,制定个性化的产业引导政策,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园区。
其次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号召,以循环经济为基础构建产业集群,遵循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产品的再使用(Reuse)、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科学合理规划,各功能分区及相关企业、分项目之间形成产业耦合(并联、串联),保证运转成本最低、外部经济性最佳。
第三是严格执行工业用地公开出让制度和工业用地最低价格标准,提升准入门槛,变招商为选商,使最有价值的资源与最有价值的项目相匹配,土地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随着全国开发区清理整顿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各级政府纷纷认识到低地价、低厂租不是吸引投资商入区的主要因素,产业集群是最好的投资环境,是园区最核心的竞争力,已建成的一些园区开始以主产业为核心进行升级改造和二次创业,新建园区开始更注重产业定位,依托区域经济背景和核心资源优势进行前期策划。我们共同期待,中国开发区在定“形”、定“芯”的基础上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第二春!
(崔元星
国际商务策划师 中国泛地产策划网 0755-2672224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