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评论 |
(本文已刊登在 2007年1月12日《南京日报》地产版)
2006年的楼市和地市沸沸扬扬,2006年的地产新政也是热闹非凡。刚刚进入2007,面对高烧不退的楼市风暴,专家和政界又将琢磨出哪些应对高招?
土地一级开发亟待规范
单宗土地规模有望受控
土地市场及房地产开发单宗土地规模增大的现象越来越遭到专家的质疑,并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注意。一方面,成片开发有利于城市整体形象的营造及降低综合开发成本,另一方面,“大盘”客观上造成了开发周期过长、土地闲置及地区性房价的垄断。但是,大盘对某个城市、某一时期的负面或正面的影响或许是相对的,而且,定量标准很难界定,所以,出台全国性的限“大”制度,恐怕还需要争论一段时间,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出台之后,可能争论的声音更大。
工业用地公开出让呼唤细则
尽管工业用地招牌挂已纳入了2006年出台的相关政策,江苏、浙江、深圳和重庆等地已拟定了工业用地招牌挂相关配套措施,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已率先实践并取得经验,但大部分地区仍处在观望状态,除了存在心理障碍,苦于没法下手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避免住宅、商业等经营性用地公开出让中出现的灰色现象和多走的弯路,预计相关的实施细则还会出台。“以地生财”不是长久之计,产业集群是工业用地的根本卖点,另外,为了减轻企业一次性投入的负担,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业用地年租制也是对现行流转形式的一种补充,据报道,上海浦东新区正在积极尝试年租制。
“价高者得”的铁律期待修正
现行的国有土地招标挂牌拍卖制度基本是以“价高者得”为唯一评判标准的,这就助长了开发商哄抬地价、哄抬房价与地方政府“唯利是图”、“以地生财”的行为。近期,各地推出的一些双限土地、带附加条件的土地是一种理性回归的有益尝试,尤其是引入专家机制的综合评标方法使“价高者得”的铁律正在打破,“看不懂的游戏规则”尽管招徕了众多开发商的质疑,但是这对平抑地价、提高政府公信都是有意义的,随着政府的腰包逐渐鼓起来和意识逐渐清醒,预计在继续高举土地公开出让的大旗下出台更为文明的交易细则指日可待。
(崔元星
国际商务策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