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向四:项目规模从宗地开发转向成片开发
2006年2月21日《中国国土资源报》曾刊登“招牌挂收益增值途径”的文章,文中提到“过大的地块起始价也相应较高,甚至令一些开发商望而却步。实践证明,划小出让地块单体面积,竞价的开发商多,就能卖出好价钱。”2006年3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福建土地出让面积设上限”的文章,推荐福建省土地出让面积上限8公顷的做法。前不久,又传出国家相关部委正在拟定限制出让宗地面积的政策的传闻。笔者曾于2006年5月30日在《中国国土资源报》撰文“提倡成片开发模式,提高土地综合效能”,对上述“划小宗地”的做法提出了强烈质疑。事实上,在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大趋势下,成片开发模式正在成为政府、开发商等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一是利于城市总体形象的营造及总体规划的执行,二是降低城市总体开发成本,避免各自为政、遍地开花的局面,三是节约土地一级开发资金(基础设施配套、公共设施配套等),四是开发商获得了土地运营的增值空间,赢得了成长的机会和土壤。
动向五:竞争态势从单打独斗转向联合抱团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房地产业何尝不是如此,但在异常纷乱的新形势下,“联合抱团”的现象已被传为房地产业的佳话。面对层出不穷的地产新政,开发商们要么集体“失语”,要么发表联合声明,当然声明的内容不是抵制,而是坚决拥护,以显示其高姿态。这种“联合”不仅停留在精神层面,已发展到联合开发、甚至联合拿地,联合的各方也包括强强联合、内外联合(本地与外地开发商)等多种形式。总之,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资源互补,联合共赢。
动向六:开发商细分化
为了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开发商开发了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房地产产品,在顺应市场细分、产品细分的同时,开发商也在逐步细分化。在以住宅地产为主的传统房地产业中,逐步分离出来专业的商业地产商、商务地产商、甚至工业地产商,也逐步分离出来像华侨城、中坤集团这样的专注的旅游地产商及像世茂集团这样的专注的滨水地产商。与此同时,各类中介、顾问、物业管理等相关辅助机构也在逐步细分化。正如发展成熟的餐饮业,高中低档、山珍海味各色店堂应有尽有,以满足天南地北的食客,未来的房地产业也一定是异彩纷呈的开发商族系。
动向七:拿地方式隐秘化
自《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2002 年7月1日起施行以来,政府逐步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一个口子供地”正在由梦想变为现实,通过招牌挂方式从土地公开市场获取经营性用地使用权似乎已成为唯一可行的方式。诚然,经过激烈厮杀,一掷千金,是品牌、实力的见证,但是,在合法合规与互惠互利的前提下,通过合作/合资开发、产权并购、BT/BOT等方式获取土地使用权或经营权也不失为四两拨千斤的好办法。万科集团总裁郁亮称,要在2006年实现1000万平米的土地储备,其中,50%以上是合作方式。
动向八:拿地概念多元化
可以说概念无处不在,继概念在房地产营销中所向披靡之后,概念又在土地运营中崭露头角。政府有概念,土地就好卖、卖好价,开发商有概念,土地就好拿、低价拿,谁主动拿概念谁就会获得更大的土地增值,土地交易过程看起来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实质是理念磨合的过程。土地是城市的最核心资源,概念是土地增值的核心知本,
城市开发需要资本投入,但更是概念显化的过程。曾经,在房地产营销中风光过的“教育地产”、“体育地产”、“公园地产”等概念,已升级成“节事经济”、“会展经济”、“总部经济”、“临空经济”、“游艇经济”等新经济概念,并正在成为拉动地产开发及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引擎。
(崔元星